一個人總是懷疑他人,不信任別人是什麼心理?自己做人又知書達理?

三千om


還沒有畢業的時候,我總是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尊重,互相信任,這樣才能實現雙贏的結果。但是隨著我慢慢的步入社會,我才逐漸發現,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互相防備,大家都牢牢的守護著自己的一切信息,不被其他人所瞭解。

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人們往往會不擇手段。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懷念在學校的時光,也只有在學校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以前有一位朋友問我他說他總覺得身邊有人防備著自己,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是誰,所以內心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問我有沒有辦法辨別哪些人對他心存戒備。

我告訴他如果別人對你有防備,那麼這個人必定是心機深重的小人,隨時都有可能使陰招。所以一定要學會識別這種人,及時的保護好自己。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即使他隱藏的再深,也會漏出馬腳。所以,我還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辨別方法。用好了這些方法,就可以很輕易地分辨出哪些人正在對我們心存戒備,圖謀不軌。

如果一個人處處提防著你,那麼他肯定會想方設法的打探你的底細,只要瞭解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才能有把握對付你。

既然提防著你,他肯定不會通過接近你來了解你,而是通過你身邊的朋友來了解你。所以,當你聽說某人經常聯繫你身邊比較要好的朋友,那很有可能這個人就是對你心存戒備。

如果有人對你心存戒備,他一定害怕你發現,所以他每次都會盡量避開你,見到你以後會趁你不注意的時候繞開你走。同時,他會盡量避免和你對視,當你朝他的方向看去,他就會顯得侷促不安,以為你發現了他的目的。

如果有人對你心存戒備,他便會覺得你這個人是不可信任的。他會向他的朋友散播你的謠言,企圖讓所有人都疏遠你。

以上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提防你的一些小技巧,如果能夠好好使用,便能輕易發現身邊的小人,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五行缺火


世間萬物,相由心生。題主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你有“改變不信任他人的期望”懷揣著期望去尋找,答案不是來自於外部世界,而是來自於自己的主觀理解和主觀認識。解鈴還須繫鈴人。

習慣性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在心理學上講屬於偏執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 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窄;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相信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強;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融洽相處,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1.認知提高法

首先要與周邊的人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2.交友訓練法

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真誠相見,以誠交心。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客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所謂“志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3.自我療法

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裡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因此,要改變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

每當故態復萌時,就應該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唸一遍,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有時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了偏激行為、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我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一段處世箴言送給你: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慾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

當題主看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時您的苦惱也就自然解開了。


白癜風醫生歐秀雲


“疑心”太重!所謂的知書達禮!也是帶有“機心”的做事!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