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韓信攻打齊國前後曾兩次拿走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嗎?

莊裡事剛剛說


這是可能的。

韓信有一句著名的話,是說他作為兵家貴族的代表帶領軍隊可以“多多益善”,言下之意就是劉邦如果直接領兵就是一個菜包,敵人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而韓信接下來又說了一句話,就是劉邦擅長“統帥”,隱含意思是說劉邦代表的儒家平民勢力,已經徹底壓制及領導兵家貴族,尤其是他這種正統兵家貴族正眼都瞧不起的破落貴族,更是如此。

所以劉邦是在重要的關口,代表儒家平民暫時收回對兵家貴族的授權,以宣示儒家平民對國家政權的主權掌控,而兵家貴族由於剛經歷秦王朝趙佗在南越的反叛,留下了不忠誠的口實,加之韓信代表的是破落貴族力量,好不容易在高等貴族的歧視下找到了還看得起自己的儒家平民勢力,故此,對劉邦收官印的行為予以了包容。

而換作收官印的對象是項羽,他就會認為自己身為國家的兵家貴族,國家的兵權理所應當是由自己掌控的,他的領導者道家貴族很多時候是指揮不動他的,別說收官印,稍微管理嚴格一點,他都是無法忍受的,他的名義上尊稱的道家“亞父”范增,就是因此被他投閒置散的,另一個準備約束他一下的“大道”義帝也由此而被無情誅殺,這樣就導致項羽領導的兵家貴族隊伍基本失去了貴族的信仰,作為缺乏信仰的隊伍,焉能不敗!

這就像楚漢兩個飯館開展轟轟烈烈的商業競爭,項羽飯店專門走高端路線,做的是高大上的“道家貴族菜”,劉邦飯店則走的是低端路線,做的是矮醜齪的“儒家平民菜”,結果項羽下面的夥計韓信老是想當主廚炒菜,項羽一氣之下把他趕走了,韓信為了餬口飯吃,到劉邦飯館打工,結果把劉邦飯店的管家蕭何徹底唬住了,劉邦一下將韓信升為飯店第一大廚,由於要跟項羽飯店競爭,就將官印交於了韓信,便於與項羽飯店的競爭,而遇到需要做劉邦飯店擅長的“儒家平民菜”或者為了提醒韓信劉邦飯店是“儒家平民店”的時候,劉邦就會暫時中止韓信的廚師長資格,自己張羅一座酒席,正因為有此一著,韓信只是滿足於作一個廚師長,永遠不會產生自己當老闆的想法。


河東來


兵符可能產生於戰國時期,形狀類似於老虎的兵符,又叫虎符,這個兵符本來就是調動軍隊用的信物,用完後必須歸還國君。

劉邦曾經做過秦國的“亭長”,也知道怎麼用這些東西,其實兵符對領兵的將軍來說,非常類似“一次性筷子”,而對國君來說就是永久性的寶物,必須時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仔細推敲,劉邦在短期內“兩次拿走韓信的兵符”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兩個方面。

其一、兵符本來就不是永久性的送給韓信

事實上,不是劉邦拿走“韓信的兵符”,而是劉邦收回自己的兵符,兵符是劉邦的隨身寶物,韓信僅僅具有暫時使用的權力,兵符的所有權是歸劉邦的,就算今天給你,明天也可以收回。

事實上,虎符作為中國古代君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它通常為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要留在王朝中央,左符在領兵將領之手。君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兵符可以說是最高信物,軍隊可以不執行執有君王其他金符節者的命令,除非君王親臨現場調兵。

其實,劉邦還算是比較放權的諸侯王,只收回了兩三次而已,所以說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收回兵符是非常正常的軍務。

其二、劉邦親自收回兵符,是當時使用兵符的常規方法和規範

劉邦親自到韓信軍營,這個是因為軍情緊急,沒有必要假借他人之手,一般來說,兵符都是君臣直接受授,不存在由第三方傳遞的情況。

準確的說,要麼君主當面授兵符給大臣,要麼大臣當面歸還兵符,這個是使用兵符的常規,也是對兵符授受的高度重視。

其實,兵符是很小的物件,我國現存有最早的虎符實物,1973年在西安郊區的北沉村曾經出土過一枚杜虎符。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其實,杜就是地名,在古代秦國杜縣。

可以看出,劉邦拿走韓信的官印和兵符也是合情合理。因為君王必須經常行使權力,以便重新調整軍隊的部署。

只是劉邦的做法確實值得一提,怎麼能偷偷摸摸,跟做賊似的,這個才是比較古怪的事情

當時,西線戰事緊急,漢軍被項羽窮追猛打,喘不過氣來,劉邦隻身從成皋逃出,來到韓信和張耳的軍營,是想調他們的軍隊支援成皋的戰場。

那天,劉邦起得很早,帶著夏侯嬰直奔韓、張二人軍營。

劉邦居然謊稱自己是漢王派來的使者,騙過守衛,進入了韓信的大帳。這時韓信還在熟睡之中,於是乎,劉邦悄悄地偷走了韓信的將印和兵符。隨後前往漢軍中軍大帳,傳令召集眾將領。

韓信和張耳開始以為來的是劉邦的使者,沒有太在意,走進大帳卻見劉邦突然駕到,有些不知所措。

  • 其實,劉邦這樣做,有一石二鳥的作用。

首先是“微服私訪”,查看韓信的治軍是否嚴謹,可以藉機監督其治軍的各種毛病。

再則,劉邦可以造成即成事實,先做再說,就可以省去索要兵符的過程,萬一韓信捨不得交出兵符,或者藉故推脫,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韓信可能會說一時半會找不到兵符了,所以,劉邦這麼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龔柳輝


韓信幾乎是劉邦的“造兵機器”,劉邦先後三次抽調韓信的大軍。第一次是攻取代國之後,劉邦派使者一紙調令抽走主力;第二次是劉邦在成皋敗於楚軍後,突然渡過黃河,闖入韓信大營,奪了韓信的兵符;第三次是垓下之戰後,劉邦故技重施,突入韓信大營,奪了他的軍權,將他改封為楚王。

按理來說,軍營這種地方防備森嚴,士兵們可不管你是誰,只聽主將的命令,劉邦要想闖營,當心變成刺蝟!即便劉邦硬闖,也不可能瞞過韓信,劉邦又不是孫悟空,憑什麼兩次奪走韓信的兵符呢?這事到底可信不可信?當然可信,理由如下。

朝廷三大權制約統帥:兵符在手不等於完全掌控軍隊

很多人誤解,以為一旦將軍手持兵符,就是無冕之王,為所欲為。尤其是那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讓人覺得得兵權得天下的感覺。倘若真是這樣,天下豈不是永遠處於軍閥混戰的軍人政治時期?

事實上,人們早就認識到軍隊的兩面性,早就創造出了一套科學的管理辦法,把這隻大老虎關進了籠子,在需要的時候放出來,不需要的時候“收監”。有以下幾個措施,足以管控軍隊。

  • 1.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將領沒有調兵權

部隊在非戰時狀態,駐紮於行營,由朝廷指定的官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裁撤或增補兵額、日常補給和訓練、器械營造和大軍調動。統兵權是指部隊到達目的地後,軍事行動的指揮權。

這兩個權力是分開的,也就是說,有調兵權的,到了戰場上沒有指揮權;有指揮權的不能隨意調動軍隊的移動。這兩個權力的分離,讓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完全控制軍隊。

以陳橋兵變為例,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想到沒有:趙匡胤拿到指揮權後,為何非要把部隊領出去轉一圈,到陳橋才發動兵變?直接在開封立刻兵變不更簡潔嗎?

其中的蹊蹺就在於,趙匡胤只有指揮權,卻不能偏離軍事行動目標調動軍隊,也就是說他想把部隊拉到皇城逼宮,軍隊不聽他的調遣。趙匡胤只有將調兵和指揮兩權合一,才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商定的計劃,就是走到陳橋後,再從有調兵權的人手上奪權。

韓信手上的兵符也是如此,只有戰時指揮權,軍隊的調動不在他手上。這時候,如果劉邦不發出調動指令,韓信的兵符其實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嚴格來講,所謂劉邦奪權,這個說法就很誇張。

  • 2.補給依賴於大後方,將領受制於朝廷供應

軍隊的後勤補給,一般都需要後方供應,而不是自給自足,除非兩種情況:流寇軍閥和藩鎮勢力。流寇的做法是打到哪兒搶到哪兒,沒辦法,沒人給他們做供應;藩鎮是朝廷賦予了權力,可以兼管財政,自給自足,帶來後果就是不受中央節制。

韓信大軍假如想擺脫劉邦控制,除了將調兵權和統兵權歸一,還必須建立穩定的供應鏈。沒有龐大的文官系統幫他控制趙國,他一時做不到,至少那個時候,他還必須依賴蕭何從關中運送糧餉。

  • 3.部隊輔助系統的制約,將領受到垂直干預

軍隊除了作戰系統外,還有一個不為人關注的輔助系統,包括前面說的後勤保障系統,還有參謀系統、監控系統等文官體系。這些文官在戰時隱身其後,很難看到他們的影子,它跟作戰系統形成既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作用,假如戰時指揮官偏離目標,立刻會遭到這個系統的制約。

比如作戰計劃的制定,決定權雖然在指揮官,但是作戰參謀會參與制定計劃,並保持與朝廷軍事機構太尉(兵部)的獨立溝通。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作戰參謀會根據朝廷指示,直接干預軍事指揮。

所以,將領的指揮權也做不到完全獨裁,受多方掣肘,往往決策是多方協商的結果。

以上三點決定了韓信對他的軍隊控制力,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它靠一套完整的體系運作,任何人只是系統的一部分,包括韓信。

軍隊管理三大法寶:統帥領兵在外要受到多方節制

除了體系上三大權力的制約,韓信還會受到多方位的制度性監控和掣肘。

  • 1.監軍制度

一提到監軍,大家就會想到宋朝和唐朝的軍隊編制,那兩個時期的監軍太生猛,幾乎凌駕於統帥之上,歷史上的多次戰鬥失利都跟監軍有關。最著名的就是楊繼業瓦橋關殉國,就是監軍王詵作祟。安史之亂,監軍程元振、魚朝恩幾次將勝果葬送。

事實上,監軍自古有之,只是那時候監軍的錯位改變了戰局,所以留下臭名。一般情況下,監軍出於隱身狀態,他的職責就是負責監督統帥,按朝廷的既定方針執行任務,不跑偏就行,具體軍事方略不能干預。

請注意,監軍跟作戰參謀不一樣,監軍也會參加軍事會議,但是按規定不能發表意見,不能干預軍事行動。但是如果統帥偏離目標,監軍立刻會露出猙獰面目,他有權代表皇帝臨機處置統帥。

監軍一般由宗室子弟或皇帝親信擔任,地位很重,職位不高,所以,正常的軍事行動中,不見他們的記載。韓信身邊一定會有監軍存在,比如劉交、劉濞等人,他們最早的戰功,應該就來自於監軍。

  • 2.人質保證

統帥出征,家屬必須留在皇帝身邊,這是一條潛規則,列朝開國都是如此,否則絕不可能得到獨自領兵的權力。

名義上家屬留在後方是為了安全,其實就是為了讓皇帝安全,手上掐著人質,才能放心地授予兵權。以歷史上形象最好的皇帝劉秀為例,在定都洛陽之前,所有的將軍們,家屬全部留在劉秀大營。定都洛陽後,將軍們的家屬全部被安置在洛陽。馮異西征四年,劉秀為了表達對馮異的信任,特地把他的家屬送到馮異身邊。

  • 3.暗藏特務

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我們光看到明朝有錦衣衛的無孔不入,沒看到其他朝代的明確記載罷了。這一條我沒有直接證據,信不信由你。

劉邦能闖營收韓信兵權的理由和情景推演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結合實際來分析一下,劉邦和韓信誰對軍隊更具控制力,以及劉邦闖營奪印的幾個關鍵技術。

1.劉邦對軍隊的控制力,其實遠在韓信之上

①休戰狀態下,韓信對軍隊不具備控制力

劉邦第一次闖營,發生在滅趙降燕之後。韓信大軍除了派出部分兵力,抵抗渡過黃河的楚軍,基本處於休戰狀態。由於趙國剛滅,工作重點放在了行政管轄和軍隊整編中。

按上文分析,韓信的這支大軍,基本處於休戰狀態,等待劉邦的下一步指示。在這種狀況下,韓信對軍隊的控制力是最低的時候,甚至連日常管理都未必參與得了。戰時,將軍們唯韓信馬首是瞻,戰後,韓信指揮不了他們。

②韓信的個人實力不足以超越劉邦

理論上來講,調兵權與指揮權分離,就可以避免統帥反叛了,可為何還有那麼多反叛發生呢?這就要看統帥的個人能力了,假如他有收買將領們的本事,就一切皆有可能。

韓信雖然是軍事天才,但是他的情商明顯不夠,也不具備領袖的氣質,更沒有籠絡人心的氣度與手段。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韓信就像企業的總工程師,涉及技術問題非他莫屬,玩人際關係立刻蝦米。

因而韓信在軍營裡其實很孤單,沒有朋友,跟將軍們都是工作關係。後人糾纏於韓信如果自立,會不會天下三分,太幼稚的說法!你見過幾個眼鏡厚得啤酒瓶底似的總工,能取代總經理的?

③潛伏在韓信身邊大大小小的“特務”

我們說說韓信大軍中幾個重要人物:張耳、曹參、灌嬰。

張耳是劉邦發跡之前的好友,張耳是大富豪,養了很多門客,劉邦經常跑到張耳家裡一住幾個月,倆人好得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張耳被陳餘奪了常山國後,一刀砍了項家子弟項聲,帶領人馬投奔了劉邦。後來劉邦將自己唯一的嫡女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此番伐趙,張耳與韓信共同領兵。史書並未交代二人的分工,估計韓信負責戰時指揮,張耳負責軍隊調動和日常管理。

所以,張耳這個劉邦的鐵桿,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在韓信之下!

曹參以右丞相之職跟隨韓信,主要工作兩項,一是負責後勤保障,二是領兵作戰。也就是說曹參既是韓信帳下最重要的將軍,又是整個大軍的奶媽,十幾萬大軍離開曹參一天都活不下去。

灌嬰只能比較簡單,就是獨領一軍的悍將,齊地的幾場大仗都是他打的。

有張耳、曹參、竇嬰,還有不知名的大大小小將軍們在,你認為韓信是放單飛狀態嗎?如果劉邦願意,一道指令下去,韓信根本指揮不了大軍!

④韓信是個沒心眼的“好孩子”

其實韓信是個聰明的好孩子,他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處境,都是後人瞎操心,根本沒看清韓信的處境。

從韓信後來的經歷來看,韓信有過恃功邀賞的心思,但是要說對抗劉邦,他從來就沒這個膽,也沒這個心思。

司馬遷把劉邦闖營搞得神秘兮兮,對韓信來說吃驚不是劉邦闖進來,而是睡得迷迷糊糊狀態時,領導竟然來開會了,嚇的!

2.劉邦闖營的幾個關鍵點推演

①劉邦如何進得了大營

看了以上分析,劉邦進大營會很困難嗎?恐怕就在韓信呼呼大睡的時候,曹參和灌嬰已經領兵在黃河岸邊靜等劉邦了。

②韓信為何渾然不知

其實劉邦來完全沒必要隱瞞韓信,但是領導做事需要事事打招呼嗎?出其不意讓不下心有餘悸,往往是一招震懾部下的手段。更何況劉邦要帶走大部分軍隊,不會給韓信留出找藉口的時間。

等劉邦把新的部署對將軍們安排完了,韓信才慌慌張張趕到,說明什麼?將軍們還是聽劉邦的,韓信只有作戰的時候才起作用。

③奪印之說其實不存在

司馬遷的描寫過於誇張了,其實劉邦收韓信兵權,無論是理由還是方法,不需要太費周折,韓信既沒資本也沒心思對抗劉邦。比如在攻取代地後,劉邦派了一個使者,正常程序帶走了軍隊,韓信不也老老實實配合了嗎?

《史記》留下的這段描寫,可以做兩個理解:一是劉邦個人出於謹慎小心,用這種出其不意的手段更安全;二是司馬遷刻意塑造一個心機深重的劉邦形象。

結論

綜上所述,劉邦闖營奪印,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是人們對古代軍隊的管理存在誤解,以為統帥就是土皇帝,可以控制一切。其實,韓信根本控制不了軍隊,也阻止不了劉邦隨時拿走他的兵權,更何況韓信本就沒那個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