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確定自己想要學的東西?你有何方法和感悟?

韓諾小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學習是為了什麼。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思想是精英教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好書升官發財,封妻廕子。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思想專才教育。大學的學科和職業大典相對應,入學就知道自己將來做什麼了。

中國人很實際,學以致用,立竿見影,似乎是共識。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是傳道,授業,解惑。傳的是孔孟之道,是時髦的社會思潮。授業就是能找到一份工作,養家餬口,飛黃騰達。解惑是解道和業之惑。

上述思想根深蒂固。當然也不能夠完全否定,說他一無是處。然而,學習的目的卻沒有這麼簡單。

學習的目的當然要明理,知道如何瞭解社會和適應社會。也要授業,找一個能夠養活自己的飯碗。但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人身成長的需要,不僅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還是心智成長自身的需要。如果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喻,學習知識就是大腦的健身操,同人鍛鍊身體是一樣的,鍛鍊身體並不能創造財富,學習的知識後來也未必有用,過來人多有體會。

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大學四年後社會知識總量可能又翻了一番,不僅學不完,也跟不上。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經濟專業是熱門,現在大數據很受吹捧。可是中國人口眾多,熱門專業很快人才過剩,多數人仍然得不到好的待遇。所以教育界對專才教育還是通才才教育爭論不休。對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那個重要不斷爭論。

明白上述道理後才好談具體問題,尤其是高考即將來臨,如何選擇專業也是個頭疼問題。對於已經就業的青年人相對比較好簡單一些。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根本。先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性格特點, 原有基礎和興趣愛好來確定大的方向,是學文還是學理。聰明而單純的人,適合學理工類。靈活,機智,善交際的人,適合選文史類。有時可以跟著感覺走,人們的興趣愛好往往就是一種感覺,並不是什麼理智。根據感性確定大方向,由理智來判斷方向是否正確,感性和理性交替使用,做出最後決定。

成年人要學什麼比較簡單,因人而異,缺什麼補什麼;喜歡什麼學什麼;需要什麼補什麼。大方向無非是學會認清社會,認清自己;增長才幹,增加智慧;實現理想開創未來。成年人學什麼,有時是被逼出來的,身不由己,也只能愉快接受。

愛學,好學,會學比學什麼更重要?路是人走出來的,實踐會給人指明方向。


用戶18775990487


●怎麼才能夠跟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不落伍?這裡給大家分享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社會學家他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試圖想搞清楚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與他們的個人收入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搞得呢?於是他們設計這樣的三道題,他們跟所有的參加測試的人說,那得需要回答我的三個問題;第一就是你知道愛因斯坦是誰?第二問題是你知道相對論的發現者是誰?第三個問題他們給出五個選項裡面選出一項來,最能夠確切的描述相對論。那有的人只答對了第一道題,有的人答對了前二道題,還有的人答對了三道題。那麼你認為最後社會學家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嗎?


▲哪一類人他們的收入水平平均而言是最高的呢?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其實,最後的結果是答對了兩道題的人,他們的平均收入水平最高。那麼這個結論說明了什麼呢?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個結論告訴我們,過分無知的人和過於專業精的人,他們可能都不是這個社會現在所定義的最成功的人。


▲如果你想要做到自己的收入水平最高,可能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量,同時,你又不能在某個領域裡面過分地精;那麼古希臘人他們曾經用兩種動物來形象對學習者作出比喻;他們用狐狸來比喻這個擁有廣博知識的人才,他們用刺蝟比喻那些專家型人才,所以也就是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要努力學習的一種謬論,誤國誤民。


知足常樂0724


我的擅長領域是理科,從事數學教學,我很喜歡自己的職業。但婚姻生活變卦,開始探討自己。只因初學心理學時學校第一次考了不及格,一直是我的心頭事。然而婚後我選學心理學一次次,直到省級考試獲第一名,我才發現原來我也可以。一句話,不是不開竅,而是精力不夠,我專注於數學和計算機學習,忽略了心理學,如今我拋棄數學和計算機,補習心理學照樣有優異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