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網軍,有的純粹拿錢辦事,有的自備乾糧,後者佔大多數,前者的業績,就是讓後者佔大多數。在當今的資訊傳播環境裡,傳統媒體的人潮已多湧向各種網絡平臺,2月29日在臺灣出版的(香港)壹週刊吹熄燈號,可見就算是煽煽腥色的傳統媒體,也難敵網絡大潮。於是,網民成了主要市場,網軍也隨潮流而起。

臺灣的民主經驗只有一個字: 騙。如何在標榜自由主義的狀況下,讓民意順時鐘?這幾年答案揭曉,網軍帶風向,大舉吸收頭腦簡單、情緒掛帥的網民,造謠鼓譟,無事生非,霸凌政敵,霸凌政敵的支持選民,霸凌一切逆時鐘的言論主張,務求以少數民意覆蓋多數民意。然後在2020年選舉開花結果,現在甚至還能輸出境外,去年鬧香港、今年反WHO,潑糞忍者生意興隆,坐收美國反中紅利。

全世界都有這樣一群網民,認為“愛國有理,霸凌無罪”,並逐漸變成愈來愈棘手的社會問題。網軍出征,寸草不生。

譚德塞遭臺網軍以“黑鬼”攻擊,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遭臺網軍“民主出征”,有趣的是,同一時間,中泰網民也互撕起來。不過差異是,大陸官方以及社會精英並未參與中泰網民互毆事件,臺灣則是自官方到民間,合力出征WHO,從精英到網民合力出征何晶。臺灣傳統媒體則已完全尾隨網軍帶的風向,畢竟蔡英文口中打“國際杯”的“臺灣隊”主力,不是別的,就是網軍。

我細讀了《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這篇文章,原來是因為一名泰國男偶像稱讚女友的美照像中國女孩,女友卻反駁“What? 別搞錯,我這是臺灣女孩”,隨後引發一場中泰網絡大戰。

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

圖片來源:泰國網

看這翻譯,並未感受到泰國女孩對中國有所敵意,而男孩是以稱讚的語氣形容“中國扮相”,不過是在形象風格上各抒己見見而已,沒啥問題。之所以喧鬧起來,恐怕是這位泰國女孩的帳號上有辱華言論的歷史,因此她自詡“臺灣女孩”的背後意涵,也就不那麼單純。

然而,根據BBC的說法,這個自詡“臺灣女孩”的事件,是兩年多前的舊事,因最近泰國男孩在一條推文中誤將香港與日本並列為國家,事後也道了歉,但大陸網民仍不滿,所以才翻出來的舊帳。

於是,中國網民生氣了,泰國網民也生氣了,“臺獨”“港獨”網民可樂了,該站隊的站隊,該見縫插針的插針。討論罵戰的過程是無意義的,該注意的是結果與後續。

香港網民我不熟,臺灣網民只要是活躍在時事類訊息流裡刷存在的,大都“潑糞嘴吐不出象牙”。從理智的角度來看,大陸網民在他國領域為“臺獨”“港獨”創造活躍的土壤,是不智的。不過,這類網絡交流本來就是情緒性活動,因此以上勸戒也不會有什麼鬼用。

從兩岸未來幾年的趨勢來看,臺灣已經很清楚,擺出的架勢就是要做思想鬥爭,物理實力不足,就乾脆站在西方話語權優勢上向大陸開戰。以上次說過的譚德塞噴臺事件為例,果然美國停止了對WHO的資助,臺灣民間則由網紅髮起募資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再刺WHO,企圖搭上特朗普甩鍋WHO的便車,為自己打破孤立,官方層次無法突破,就改向外國民眾討拍。

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

圖自臺媒

臺美之間在這件事上,早有默契與劇本,應是合理懷疑。

有些大陸讀者可能嗤之以鼻,在《紐約時報》上刊廣告又能如何呢?讓我們回頭再看《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這篇文章,我劃下的重點是如下這段話:

泰國對中國政治現實並不瞭解,也不在意;泰國人所接收到的輿論信息,基本上依舊是西方輿論疆域當中的一部分。

一箇中國原則,是國與國官方之間的外交概念,世上大部分國家的國民,並不瞭解一箇中國原則,因為事不關己。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在國外,大陸人會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會強調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兩岸近代史的悲劇,外國人不會了解,也無興致區分清楚。

有許多外國人,打從心裡不明白臺灣人怎麼不是中國人;也有許多人就是不懂,臺灣與中國怎麼會不是“兩個國家”?更別提你要如何向外國人解釋“分治不分裂”這種更抽象的概念了。

那麼,一個大範圍接收西方輿論信息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理解,又怎能不被牽著鼻子走?畢竟是外國的事,毫無必要追根究底西方媒體在中國相關報導上的真實用心。

事實是,在諸多反中的西方主流媒體上,臺灣露臉的機會,比起往年是激增不少,一個泰國人,會相信BBC呢?還是中國面向海外的媒體?在中美輿論戰開打以前,這現象還算隱而不顯,現在美國就是要把手中的臺灣牌甩大力點,讓世界要裝看不到都有點難。

現在你再想想,臺灣在《紐約時報》上刊廣告凸顯自己非中國的一部分,怎麼會沒有影響?重點是,同樣的手法還會複製到其他也反中的國際媒體上,數一數,可還真不少。君不見,中國援助醫療物資的歐洲國家裡,其中有許多國家國內的反華媒體照樣罵中國?就算該國政府親中,在野競爭者也有的是反中的。

惡意的傳播速度,往往比善意快得多。

正因為中國物理實力與日具增,西方才會拐著彎用非物理的方式對付你,所謂“臺灣隊”,赫然就在這西方隊伍裡。而這其中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就是網軍。由於語言隔閡,中西方網軍還不見得碰得到頭,但臺港網軍就不同了。故而,打死我也不信,臺港網軍背後沒有美國中情局的髒手。

對尋求歷史定位的蔡英文而言,全方位的思想戰爭,或換個同義詞“價值戰爭”,才是她唯一在國際上玩得動的東西。

因此之故,有些大陸網民抱怨中國援外,反受羞辱,以德報怨是賠本生意,但我不是這麼看的。如果中國不這麼做,已然險峻的外部形勢只會更加惡化。這當然不是贖罪,而是儘可能減緩外部壓力,以善意對沖惡意,是一種不得不為的理性做法。

對大陸而言,臺灣網軍的“輸出”,不是一件可以等閒視之的問題,在較親西方的國度,他們戴的是和善的面具,用最自然的方式宣傳“一中一臺”,外國人當然買單。大陸人在這樣的國度糾正外國人相對吃力,因為那需要解釋,若是一國,護照怎麼不一樣呢?那個泰國男孩不經意間,不是也把持不同護照的香港,視為一個“國家”了嗎?

這次中泰網民互撕事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臺港網民亂入,甚至也有反串大陸網民攻擊泰國網民的,然後黃之鋒、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蹭進來挺泰,這些都是網絡新常態。中外網軍交鋒之處,會有越來越多港臺政客名流進來蹭熱度撈好處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官方友好關係可能不受影響,但民間的交惡影響深遠。

要求大陸網民對外國辱華言論無動於衷是不現實的,這是一個僅能以實現統一,方能獲得解決的問題。因此我一再說臺灣問題要儘早解決,最起碼,要有明確而具體有效的階段性做法,否則臺灣人民也無法衡量輕重,誤以為大陸會永遠投鼠忌器,網軍也會持續宣傳中國是紙老虎。

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

《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一文感慨,中泰關係自疫情爆發以來努力積攢的一點點友好,好似一夕化為烏有,我想這不是說官方層級的交往,而是民間的交惡。網絡世界確實會影響現實世界,正因如此,網軍才會如此猖獗。

降低臺港網軍的活躍度是可能的,大陸網民對於外國人在中國政治問題上的無知,要以同理心看待,他國人民沒有理由深刻了解中國,就像我們沒有理由瞭解其他國家的深層問題,除非問題與我們有關。不過是一個泰國女孩不喜歡中國,無需仇大苦深,而看起來那個泰國男孩倒是欣賞中國風,怎麼不多往好的一面想?

BBC那則報導,明顯偏向泰國,這就是為何臺灣鎖定這類國際媒體散佈反中與“臺獨”訊息的原因,也是大陸目前的弱點。要扭轉這個劣勢,中國還需要時間強化軟實力,在此之前,敵人越少越好。

對“臺獨”“港獨”不必客氣,但對外國人,特別是友好國家的人民,善意才是最犀利的武器。

BBC報導文末是這麼說的:

如今,一些更加理智的中國網友也紛紛來到 #nnevvy (泰國女孩)標籤下發文,希望雙方能對對方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並配上中國的風景名勝圖,邀請泰國人前來觀光。

來源|觀察者網

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中泰網友陷入"史詩級罵戰",臺港網軍爽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