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迷失的檔期

撰文 \\ 耳 令

編輯 \\ 楊一枝

來源 \\ 銀杏財經(ID:xinyingcj)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文化東方酒店縱身一躍,墜入紛紛細雨中。香港電影,也隨之跌入了深不見底的黑暗。

那一年,香港電影投資已經陷入了全面萎縮,持續的經濟低迷加上非典的爆發,讓從業人員從巔峰時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很多戲只拍十來天就完工。電影院接二連三地倒閉,留下的雖然還苦撐著營業,但上座率卻慘不忍睹。

張國榮的離去,讓行業壓抑的情緒到達了臨界點。在那場上萬人參加的葬禮上,香港半個娛樂圈都前往送行。唐鶴德哭到無力前行,袁詠儀淚如雨下,梅豔芳更是帶著重病,被人攙扶著參加了葬禮。

有人說越是黑暗的時刻越是接近光明。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央政府將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香港導演從此開始“北上”。

此後,隨著《中韓電影合拍協議》、《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相繼簽署,《中美電影合拍協議》續簽,中國的批片限制放寬了,分賬比例提高了,合拍政策更加優待,吸引了無數境外資本湧入巨大的中國市場。

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年度票房總量為10億,到了2019年,已經增加到642.66億。內地銀幕數量也從不足2000塊增加到到如今69700塊。

香港與內地奮力磨合多年之後,也在這場大潮中得到增長。以劉偉強執導的《中國機長》為例,去年獲得了28.66億的票房,儘管口碑褒貶不一,但對比2002年同樣由他執導的《無間道》,票房已經增長了52倍。

受惠於中國市場的全球化,香港電影也在這場大潮中得到增長。以劉偉強執導的《中國機長》為例,去年獲得了28.66億的票房,儘管口碑褒貶不一,但對比2002年同樣由他執導的《無間道》,票房已經增長了52倍。

17年後的今天,同樣被疫情推向至暗時刻的中國電影,與當年香港的境況有些相似:影院丟失了客人、片商丟失了檔期、演員丟失了機遇,哀鴻遍野。

很多人都期待著這場疫情可以像非典時那樣再度刺激市場,甚至像香港那般迅速向外擴張,但市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過去,是我們向海外求增量,如今,是海外向我們要欠賬。

眼下疫情還未完全結束,許多片商早已經排著隊拿著號碼牌,待到市場秩序恢復,迎接中國電影的,將是更加艱難的一戰。

汝之檔期,彼之“白旗”

2020年,媒體口中的“史上最強春節檔”淪為了“史上最空春節檔”。入檔的7部電影,除了《囧媽》中途“叛逃”進入流媒體,其餘全部撤檔。2月份除了情人節檔有少量電影選擇線上發行,撤檔的更是多達28部。

2020,迷失的檔期

擺在影院面前的,是足足11個月的影片庫存,這給原就十分擁擠的發行通道至少增加了一倍的排片壓力。這也意味著,即便所有影院在5月重新開放,在餘下7個月裡也將面臨空前的排片堵塞。

而且處理庫存電影也並非均勻分攤到各個時間點就完事兒。這些年過節看電影已經成為“新民俗”,越來越多的片商想擠進大檔期,把有限的時間資源切分成了三六九等。但今年下半年可押注的檔期已經不多了,大檔期只剩五一、暑期、國慶。除開6月10日至7月10日這個專屬於國產電影的“保護月”,在其它所有檔期裡,境外分賬大片還都均有機會參與角逐。

在有限的檔期裡和大片正面交鋒是危險的。像2018年上映的小成本佳作《無名之輩》,在《神奇動物2》和《無敵破壞王》兩部大片的夾擊下,排片率只有13%,上映當天僅收穫846萬元的慘淡票房,第二天才開始逐漸翻盤。要知道票房過低是很有可能落入被迫撤檔的境地,對《無名之輩》而言,這絕對算是險勝。佳作尚且面臨險境,那些資質更為平庸的電影,常常只能落得個“被迫出局”的慘境。

檔期混戰一直是中國電影無法解決的難題。而眼下,光是已知的延期大片就足以撐破檔期。比如好萊塢的《007:無暇赴死》、《壯志凌雲:獨行俠》、《神奇女俠1984》、《身在高地》;比如迪士尼的《花木蘭》;比如日本的《哆啦A夢》;比如韓國的《寄生蟲》黑白版、《call》、《1/2的魔法》、《我是寶莉》,等等。

像派拉蒙影業的《刺蝟索尼克》,10天內就已經在全球取得了2.1億美元的票房佳績,基本算是事實層面的勁敵了。但受疫情的影響,派拉蒙宣佈這部原定於2月底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影,將在“適當的時候”再上映。至於什麼時候“最適當”?相信派拉蒙肯定會用盡全力向大檔期靠近。

目前中國每年只有約十餘部影片可以做到提前3個月定檔。好萊塢向來主張錯峰競爭,有些電影可以提前4-5年計劃檔期。但進入競爭形勢更為激烈的中國,也只能入鄉隨俗。這種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加劇熱門檔期的纏鬥。

有些業內人士認為,為了儘可能彌補中國電影產業的損失,影院復工後會優先安排國產片,其次是和中國有著長期合作關係好萊塢巨頭。但不管怎樣排序,一些小成本電影或獨立電影,很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

過往的數據已經屢次警告我們,檔期混戰的結果常常是幾敗俱傷:輸的慘敗,贏的慘勝。幾年前,院線經理就曾呼籲“檔期協調機制”。像好萊塢那樣,不將發行手段視為秘密,充分了解競爭對手之後的競爭,雖然激烈,卻是良性競爭。

但形成這樣的機制需要各大片方、院線和相關部門達成共識,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一目標本就無期,而在眼下這個當口就更是奢望。所以今年的院線之戰,註定只有小部分傲立檔期,大部分揮舞“白旗”。

敵人已達荊州

片商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壓力傳輸給中游和下游,同樣會引起產業鏈的震盪。

電影行業“休克”這段時間,當大家都困在原地時,有人選擇主動出擊。疫情發生後,阿里影業聯合餓了麼推出“影院賣品外送”業務,幫助超1000家影院解決庫存賣品。

2020,迷失的檔期

甩賣爆米花的同時,阿里影業還利用影院系統平臺“鳳凰雲智”和文娛金融保險服務平臺“娛樂寶”為影城提供從資金到技術的扶助措施。

阿里影業為院線提供幫助,不僅提升了品牌好感度和產品滲透率,更重要的是,以這種契機與院方進行深度捆綁,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阿里影業旗下電影的優先放映權。

此前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就表示,公司願與行業共進退,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的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將優先確保院線上映。

雖然這話可以理解為是阿里影業對院線排片的保障,但在今年空前的競爭形勢下,優質的內容也需要排片的加持,票房才更有保障。至少由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撤出春節檔之後,是需要找到一個更合適的檔期。

不浪費任何一次危機,不得不說,這的確很“阿里”。

當然,無論是娛樂寶還是鳳凰雲智,與淘票票、雲尚製片、燈塔、阿里魚一樣,這些平臺本質上只能代表阿里影業佈局影視製作的其中一個環節。但電影產業鏈環環相扣,打通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打開其它環節的想象空間。

相形之下,長於宣發,並且同樣佈局全產業鏈的貓眼娛樂,最近顯得有些被動和消極。

2月初,貓眼先是減持歡喜傳媒291萬股,套現496萬元,這不由地讓人聯想到過去常被媒體提及的資金鍊問題。緊接著又因“虛假宣傳”,被工商局罰款20萬元。

幾個月前,貓眼娛樂轟轟烈烈地開啟了“騰貓聯盟”,推出了全文娛“貓爪模型”。大網剛剛張開,就遭遇黑天鵝,新戰略無從下手。如果說這在疫情期間尚屬於不戰之罪,那麼面對阿里的院線攻勢,貓眼則顯得過於“無為而治”。

貓眼今年的發行壓力不小,光是春節撤檔的由貓眼出品的電影就多達三部(《緊急救援》、《囧媽》、《熊出沒·狂野大陸》)。按照往年的出品節奏,貓眼今年至少還有一打電影需要解決發行問題。

2020,迷失的檔期

況且貓眼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票務平臺,這些年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同為票務起家的淘票票,漸漸和阿里影業走入了同一個競爭梯隊。

阿里影業原本更側重於電影投資,這幾年投資過不少口碑佳作,比如《綠皮書》、《何以為家》。但從2018年開始,互聯網宣發收入大增,逐漸成為阿里影業的核心支柱。

這對於先以票務起家,後以宣發傍身的貓眼,可謂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也難怪去年貓眼開始將業務觸手伸向“全文娛”,意在和擁有強勁資本後盾的競爭對手打差異戰。但這樣的佈局,也為貓眼罩下了一副厚重的重資產枷鎖。

隨著文娛產品平臺發力,貓眼的宣發製作成本佔總收益的比重不斷提升。去年8月,貓眼娛樂首次實現2.57億盈利。但到10月底,貓眼娛樂股價卻下跌25%。期間還經歷了罕見的6日連跌。

資本市場的急轉直下,與其毛利下降和對資金依賴度加深有著密切關聯。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阿里影業高歌猛進攻入院線腹地時,貓眼眼看著兵臨城下卻毫無動作。

關羽失荊州,是大意,更是無奈。

沒有電影的日子

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吹響了行業集結號。上海電影上影集團、上海精文共同投資設立上影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該公司將通過併購、增資、參股等形式對長三角及周邊區域內的影院進行投資與整合。

招商銀行研究院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影院資金鍊斷流,今年起至未來一兩年,院線整合可能會比較明顯。一些上市公司將通過併購擴大市佔率,以獲得更為集中的定價權,提高議價能力。

50條院線,12000家影院,69700塊銀幕,近三個月失去電影的日子,行業最終還是進入了抄底時刻。也許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絕望與消沉以外的東西,才能更清楚地判斷當下所在的歷史節點。

回顧這十年,從2010年《讓子彈飛》開創了華語電影的里程碑,到2014年的影視併購潮,再到2018年的影視寒冬,及至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42.66 億元人民幣(其中全美總票房788 億元人民幣)。

2020,迷失的檔期

一路走來,影視業經歷了內容質量的變革、口碑神話的崛起、資本遊戲的淪陷、票房增速的下滑。但無論怎樣波動,中國電影票房一直在增長。

高速發展中,過熱的資本必然會導致泡沫的堆積。按照普華永道去年的預測,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收入將達到122.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場疾病的到來,似乎有意阻攔這場登頂之旅。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下的困境正好可以讓泡沫散去,讓市場迴歸冷靜。用從業人員的話來說,當下的情況應該抱著“謹慎的樂觀”。

總之,沒有電影的日子,也不能丟了信念。與其當成劫難,不如視為考驗。因為迷失在黑暗中,除了前行也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