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與足月兒差距大?追趕生長是關鍵

早產寶寶與足月兒差距大?追趕生長是關鍵

許多小早產兒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快點趕上同齡兒童,隨訪時曾經聽到過父母給孩子吃早產兒奶直至一歲甚至更久的。但許多人對於這樣做有什麼風險並不清楚,也沒有仔細考慮過。早產兒的追趕生長(Catch-up growth)存在許多爭議,如何合理地進行追趕生長,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這裡分次介紹一些與追趕生長的相關知識,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 為什麼早產兒會需要追趕生長,什麼是追趕生長;
  • 追趕生長的目標和影響因素,如何確定追趕生長時的營養需求;
  • 追趕生長帶來的問題;
  • 運動的追趕和認知的追趕。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第一部分:為什麼早產兒會需要追趕生長,什麼是追趕生長。

為什麼早產兒會需要追趕生長?

胎兒在妊娠後三個月體格增長最為迅速,如果早產,就會錯過這個快速生長階段。出生後嬰兒很難達到宮內生長的速度(從32周到40周體重幾乎增長一倍),各類疾病使嬰兒在住院期間生長緩慢,體格會逐漸下降到正常生長曲線之下。

通常32周以上的早產兒(除了嚴重疾病或者宮內生長受限外),大多數出生後生長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是,低於32周的早產兒則有如下風險:

  • 比較小:平均體重1.8kg,第十百分位為1.4kg;身長平均43cm,第十百分位40cm;頭圍平均30cm,第十百分位28cm,可參考Fenton曲線2003);
  • 生後病情危重的可能性比較大,常常需要輔助呼吸和靜脈營養;
  • 生後1周內體重下降較多,恢復較慢(2-3周才恢復至出生體重);
  • 容易有多種疾病,需要限制液體攝入,同時限制了營養的供應。

我們曾經調查過我院1500g以下或者32周以下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生長狀況,兩年一共194名早產兒,宮外生長受限(EUGR,定義為出院時按照糾正胎齡計算體重低於同齡兒第十個百分位以下)的發生率約51.5%。可見,宮外的生長問題很顯著。

早產寶寶與足月兒差距大?追趕生長是關鍵

上圖是一名出生體重1175g嬰兒住院期間的生長曲線,CMV是機械通氣、RFI是限制液體、LSX是使用速尿,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孩子的體重增長;後面停氧氣由於消耗增加,也有輕微影響。

什麼是追趕生長?

當早產兒的危重疾病好轉出院了,此時需要快速的生長,稱為追趕生長(Catch-up growth或Compensatory growth),其定義為:嬰兒生後因為某種疾病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正常的生長,在病因解除後獲得的加速生長。

最早在1911年Hans Aron發現,餵養不足導致體重增長緩慢的狗,在恢復正常餵養後,狗的體重會有一個快速生長過程,但最終的體重不如正常餵養。其後有許多科學家觀察和研究了這個現象。下圖來自維基的介紹。

早產寶寶與足月兒差距大?追趕生長是關鍵

由於早產嬰兒在某個階段生長落後於正常,當追趕生長啟動時,他們的生長要快於正常的速度。追趕生長主要關注的是體重、身長和頭圍。當嬰兒開始追趕生長時,最早啟動的是頭圍,因為人類的身體優先保證大腦的生長需要;其次是體重,然後是身長。因此早產嬰兒在追趕生長的某個階段,體型可能有別於足月嬰兒。大約85%的早產嬰兒會出現追趕生長,在2年內達到正常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在門診隨訪時,早產兒每次都要測量這些指標,並對照正常兒童的生長曲線。目的就是為了觀察追趕生長,作為調整營養供應的依據。

有人會說,孩子越胖越可愛呀,越胖說明我喂的越好。既然前期營養不足,追趕生長時多給些營養、給的時間長一點,長的胖點有什麼不好?

其實人一輩子的健康問題沒那麼簡單,容我慢慢道來,請看下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