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耳朵聽不見

學齡前的兒童時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大人的一個問題或請求說了好幾遍,孩子卻就像沒有聽見,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有時可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真的聽不進外界的聲音,有時是視而不見,聽而不執行,有時是拖拖拉拉、慢慢悠悠。

比如說玩過後玩具叫她收拾裝起來,只當沒有聽見,繼續玩自己的東西;早上起床後叫及時穿衣,早點刷牙洗臉,也是當聽不見,或者拖拖拉拉才去執行。

“聽不見”“拖拉磨蹭“時常被兒童所冠有,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顯著特性。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3歲後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並發展自己的獨立思維與個性,就跟大人一樣討厭被“嘮叨"、"說教”、“命令”。

吸收性心智

蒙臺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靈》中也提到,兒童不需要別人告訴他做什麼,怎麼去做,他反感這些幫助。他要遵從內心的召喚,選擇與執行。他只需要一個權威的認可,來肯定他的成績,以確保自己方向的正確性。

從呱呱落地就開始聽從內心的召喚,吸收性心智,學習適應這個世界,學會語言交流、爬行走路,掌握各種技能。孩子不是靠教育、說教而成長,而是靠內心的召喚、吸收才能促使他們行動、學習。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當他學走的時候,讓他一個人自己走。會玩的時候,讓他一個人自己玩。小孩子要自己活動,自己生活,自己從活動中得著快樂,從活動中獲得成就感,所有關於一切的飲食起居,能夠自己做的,孩子都希望自己來做。

引導思想

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小孩子一時想不到或者不能夠完全想到的,我們可以間接地提示,引導小孩子去思想。教育家陳鶴琴分享過自己孩子這樣一案例。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有一天,我的小女兒吃了飯,沒有把飯碗放在桌子裡邊,那時候我第一個感想,就要叫她把飯碗移進去。仔細一想,這種命令,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我就是這樣指定,她就是這樣做,下次她還是會那樣做的。所以那時候,我就問她說:“小妹妹,這隻飯碗放得好嗎?”她說:“放好了。”我說:“真的放好了嗎?”她想了一想,把飯碗輕輕地推進去了。我就問她說:“你為什麼要推進去呢?”她說:“這樣放碗不會落在地上敲破。”我說:“對了!”我又繼續問她:“下次吃了飯,飯碗也要這樣嗎?”她說:“是的!”這是我提示她,使她記住下次把碗放進去。

引導思考的另一個好處是,行為的後果或影響、需要採取的行動都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心底是認同的,也會更容易行動執行起來,從而避免了家長的理論說教,受制於人,引起反感。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我們經常也說榜樣的力量,給孩子做榜樣,身教大於言傳,以身作則,讓孩子從周圍榜樣環境中吸收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起良好的行為規範。

贏得孩子合作

​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介紹要孩子合作,可以採取四個步驟:

1.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要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 表達對孩子的同情,而非寬恕,就是理解孩子感受,而不是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前面兩個步驟是真誠而友善地進行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和孩子一起關注於解決問題。啟發式提問孩子有什麼想法,或者提出一些建議,直到達成共識。

讓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家教書都倡導要學會與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情緒並理解孩子,共情能力也是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裡提列的未來社會需要的六種能力之一。我們在要求自己學會共情,也可以要求孩子共情自己。

孩子耳朵“聽不見”,充耳不聞,沒有耐心的家長可以這樣來對付

時常叫好幾遍去洗臉刷牙,淇寶卻只當沒有聽見,繼續自娛自樂。贏得合作的以上步驟也進行過,問題依然會存在,最後我會使出自己最後一套話:”這是我最後一遍跟你說了,晚點你跟我說話,我也學你聽不見,不搭理你,讓你也嚐嚐這個滋味.....“

通常這些話拋出後不久,她會停下手上活動,自言自語道:”我去刷牙了“。偶爾拖的太久才行動的,我真的會對她”充耳不聞”,讓她感同身受一下。


二娃寶媽,看書學習,思考育兒,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