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化學諾獎:基因編輯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位女性科學家,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的貢獻。記者採訪的多位中國科學家,均對兩位獲獎者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她們締造了“生物醫學理論方法支撐實踐應用”的一個經典範例。

專家解讀化學諾獎:基因編輯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子醫學與生物診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霍毅欣告訴記者,跟其他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名作”已經誕生數十年不同,這兩位科學家雖然在學界早已為人所熟知,但她們的這項“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的成果卻很新,首發於2012年。“這項成果當時就引發了學界和行業界的關注,並迅速走向了應用領域。”霍毅欣說,大約從2015年開始,基因編輯在應用領域開始高速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上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吸引了大量的產業資本。

實踐證明,基因編輯無論是在疾病治療、物種改良還是綠色生物製造領域都體現了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在疾病治療方面,如地中海貧血等血液病過去很難獲得治癒,但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通過基因編輯修飾,該疾病的治癒率已經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物種改良方面,國內外已有科學家對豬進行基因編輯,去除了豬體內所有的病毒,從而推動異種器官移植。

“目前國內基因編輯的應用發展非常快,很多機構、企業已經能做到精準度要求很高的基因編輯和修飾工作,精細化改善物種品質。”

霍毅欣說,這方面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發展迅速,擁有廣闊前景。這些年霍毅欣也一直專注於以合成生物學手段構建高效微生物細胞工廠。他說,過去很多物質的合成生產依賴於植物生長,速度慢、效率低,但通過對微生物進行適當的基因改良,可以讓它們也獲得生產相同物質的能力,並且速度大大加快。比如過去獲取青蒿素,主要通過種植青蒿,然後分離提取青蒿素,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每年才能提取一次。但如今,科學家利用基因改良過的酵母菌生產青蒿酸,1立方米的發酵罐,三四天時間就可以獲得25公斤青蒿酸,這絕對是數量級意義的提升。

霍毅欣也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確造福了人類,但應用過程中也要注意恪守邊界,比如科學家反對用於生殖細胞,和不安全的生殖醫學應用,基本的人類倫理不能突破。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航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