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村大有可為,農村可能會成為“奢侈品”


未來農村大有可為,農村可能會成為“奢侈品”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簡稱《"三權分置"意見》)。

  農業部部長就《"三權分置"意見》中的相關問題作了介紹和解讀。表示,“三權分置” 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權分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又一農村改革創新

  多項舉措保障新型經營者權益,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和制度保證,農民進城落戶無須退出土地承包權。


  中國人很快會擠破頭爭做農民

  制度破冰已經開始,這一切告訴我們,在中國做農民要趁早了!


  說了幾十年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有了更為準確的說法:讓一部分藍領和農民也富起來。而現在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早已開始,很快大家便會擠破頭爭做農民。


  藍領和農民,在中國其實是一群人(沒有財產收入的赤貧階層),他們富起來的社會才是“橄欖型富裕”。為此,制度破冰已經開始:一方面是農村土地新政,讓農民也有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是提高基礎教育及職業教育水平。


  前段時間 ,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十條具體政策措施,對農民釋放了重大利好信息!


  保地權、穩就業、有社保,這些一個都不少。也就是說,農村戶口遷移到城市後,不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就業機制等公共服務,還可以同時保留在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要知道當今社會什麼資產最值錢,除了土地還是土地!農民動不動家裡就有十幾畝地,這就等於每天在家裡“北京癱”就能有足夠的收入,成為“壕”是指日可待的!


  中國未來30年,農村將成為奢侈品!


  空心村為中國鄉村帶來希望

  中國鄉村逐步變成空心村,外出上學、務工,年輕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不少學者與城市人批評政府剝削了農村的資源,不!正好相反,讓農民回村是在剝奪農民的希望,農民70%的收入來自城市。


  三十年後,再回到鄉村土地上的主人不是曾經走出去的農民,而是從城市奔向農村的大學生和工人。城鎮化在不到20年時間內,會促成鄉村20%的耕地轉化,空心村會轉移,都市有錢人住進了鄉村,城市核心區將會成為“空心城”。


  農村會變成新的人類家園

  30年後,種田是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30萬人以下的城市會變成首選之地,3-5萬人的小城鎮將是人們最嚮往的地方。中國完全進入老齡化時代。隨著高速、地鐵、交通、互聯網、物流網的異軍突起,傳統生活方式將逐步消失。


  城市有工廠、有市場,是警察與小偷共存的地方;農村是家園、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富裕起來的城市人一經跨入鄉村,他們會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道德與自治之間的關係,城市人會明白生活價值。


未來農村大有可為,農村可能會成為“奢侈品”


  村長比市長更有榮譽感

  30年後,鄉村不再是5000到8000畝地的範圍,村依然在,可能有很多改為莊園與農場,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60%。莊園的面積可能在5公頃到15公頃之間,村裡居住的絕大多數是有文化有錢的市民,他們都在村幹部領導下。


  村裡有土地、戶口、河流、林地等珍貴資源,就業崗位不夠,城市環境進一步惡化。那時,城市生活指數比農村差3—4倍,中國正式步入“農民問題”轉入“城市問題”的時代。


  一產(農業)時代的到來

  30年後,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以來最重要的歷史時期,農業進入生態與科技、自然與工業化融為一體的"一產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農耕用具在20年中就基本用不上了。


  農耕文明的消滅由科學技術來決定,工業化生產方式與百分之百的商品化生活方式,讓絕大多數農村開始迅速進入到鄉村城市狀態,中國政府的新農村建設更是依照城市化的理念推進,推動著農民並不太歡迎的新農村。


  嚴格的說,新農村建設是對農耕文明的一次衝擊,這場衝擊從本質上改變了中國農民,同時也終結了城市時代的命運。


未來農村大有可為,農村可能會成為“奢侈品”


  “以人為本”改為“以自然為本”

  從人的基本要求來看,“食”,在田園鄉村絕對重要,蔬菜基本是有機蔬菜,又開始從有機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種食品。


  “住”,目前建房,住所是徹底依人們的要求為原則,三十年後,開始從內心世界關注土壤,開始把土壤與樹木視為自己的孩子,把它們看成有生命的物質。


  而真正能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那是50年後的事了。那時的“住”,追求的不僅是室內的舒適度,而是開始強調室內外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道德,住房與自然間的和諧,由“以人為本”改為“以自然為本”。


  鄉村環境會成為城市人追求的主流目標,房地產也開始轉向廣闊的鄉村市場。鄉村的路因為每個小城市均為3—5萬人,道路呈現放射狀的,小城市不是在水泥鋼筋之中,而是在林中、水塘邊、在小山坡,這裡的路是景是田是人文環境,農村不再是汽車,可能是自行車、摩托車(太陽能)盛行,很多路又把水泥給改成砂石路和泥路。


  三十年之後,鄉村將是未來中國人的奢侈品,中國鄉村正如今天的城市讓人們嚮往,城市或將會成為問題與破壞的代名詞!


  農村戶口“含金量”上漲

  據調查發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緩慢的背後,存在一定的“逆城鎮化”現象。


  大多數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不再遷戶口了,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農村戶口人員,已經完全具備落戶城市的條件,卻還是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


  之所以常住城市的農民落戶意願不高,一方面緣於農村戶口所附帶的利益,城鄉二元制結構下,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農民有宅基地和農田、山林等的承包權,甚至隨著近年政策的傾斜,農村戶口在養老、醫療方面也有所優待;


未來農村大有可為,農村可能會成為“奢侈品”


  另一方面,此前城市居民所具備的優勢,諸如教育、醫療、購房,農村戶口人員只要與城市居民參與同等工作即可獲得,吸引力大減。


  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出臺各種利好農業、農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湧入農業領域,新農業蘊含著巨大潛力,是一塊值得投資者期待的領域。  


  而正在進行的農業產業大整合,或許可以看作是房地產業的“前十年”,經過大整合後,也許未來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