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敗陣走,馬失人不見,憂愁路不通,無臉回江東”,含義是什麼,如何理解?

明天更mei


將軍敗陣走,走,古漢語的“走”其實是現在的跑。這裡說將軍打仗是敗退逃亡。馬失人不見,一路逃亡,兵馬失散,死傷無數。憂愁前路不通,可能敵人還很強大,無路可走。想要再回鄉又覺得沒有臉面回去。從最後一句可以推斷,大概說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項羽來到烏江,自言無臉回去見江東父老。所以在此自刎而亡。不知提問的親原文出自何處,感覺是自己寫的,有些不像文言的表達。

不同的看法可以參考兩位詩人王安石和杜牧。唐代的杜牧《題烏江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代的王安石在他的詩《疊題烏江亭》裡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一個認為,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另外一個認為即便有人誰還會為你所用呢?表面上都是在說項羽的故事,實際上呢,兩人都在說自己的心裡話。


小白讀詩文


從最後一句“無臉回江東”不難看出,這說的是項羽,把前三句生拉硬拽一下,基本上說的也是項羽之死,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幾句話說的很尋常,而且都是大白話,沒啥好理解的,不過我倒是想說幾句我的看法。

生拉硬拽

我為什麼用了“生拉硬拽”這個詞,因為我覺得這4句話雖然很容易看出寫的是烏江自刎,但是內容上確實有些牽強。

1.將軍敗陣走

這句話倒是沒啥毛病,將軍指的自然就是項羽,敗陣指的就是垓下之戰敗下陣來,然後就有了著名的“四面楚歌”,結果霸王帶著800多精兵勇士連夜突出重圍。

“將軍敗陣走”雖然直白,但是透露的信息量還是可以的,也算是言簡意賅。

2.馬失人不見

這句話就開始有點牽強了,這句話應該是承接突出重圍之後,這裡的“馬”指的到底是什麼讓人捉摸不透。項羽的烏騅?主要也沒失,要不怎麼跑到烏江邊,從後兩句看這時候還沒到烏江邊。即使這句話說的是行至烏江邊,把烏騅送上船,也不能算“失”吧,我覺得用“離”都不這個強。

“人”指的就是部下唄,這句話倒是不抬槓,到了最後,確實就剩孤家寡人了,不過總覺的用“人不見”有點逗悶子。

3.憂愁路不通

項羽帶著部下逃亡,又兵分幾路,後來遇老叟瞎指道兒,陷入沼澤,然後又迷了路,最後逃到了烏江邊,而且最後也有機會渡船而過,就連最後一句也說了,是“無臉”,而不是不能,怎麼能簡簡單單用“路不通”來代替呢。

4.無臉回江東

連“顏”都不用,直接用“臉”,確實夠直白,不過可能也是對項羽的嘲諷,不過又有幾個人有資格嘲諷霸王呢?


敢問一下出處,我確實想知道,我想多半應該是民間故事或者評書、相聲中的打油詩吧,應該是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放相聲中、評書中做個開場詩,確實還是可以的,並經通俗易懂,且略帶調侃。

不過要是用來討論含義及如何理解,我覺得大可不必,確實沒啥太大討論價值,所以我就不多言了。


語留人


是對“大勢已去”的真實寫照,一如西楚霸王烏江自刎時的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