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和“仁宗盛治”有關係嗎?為什麼?

回望長安品春秋


肯定是有關係的,正是由於澶淵之盟,才為後來的仁宗盛治贏得了一段和平發展的寶貴時間。

澶淵之盟簽訂於公元1005年宋真宗時期。當遼國蕭太后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宋國。宋真宗和部分大臣其實是想南逃的。好在宰相寇準極力勸諫,才讓宋真宗率大軍親自迎戰。因為皇帝親征,將士士氣旺盛。在澶淵射殺遼軍大將,取得重大勝利。因為兩國多年交戰互有勝負,所以宋國在這次勝利後選擇了和遼軍議和。宋每年給遼歲幣10萬,絹20萬。簽訂了澶淵之盟!

雖然宋國在勝利的情況下還簽訂了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協議。但是正是由於這次的澶淵之盟,此後的百年間,宋、遼兩國再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而且兩國之間禮尚往來、互幫互惠。以至於在宋真宗去世的時候,遼國上下無不哀傷!

正是由於檀淵之盟給大宋爭取了百年的宋遼蜜月期,才使得宋仁宗能夠集中精力去發展經濟,壯大實力。

宋仁宗期間,大宋的實力達到了歷代君王的全盛。這一時期也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經濟文化的巔峰。人口達到了1246萬戶,文化繁榮,唐宋八大家的六位出在了宋仁宗時期。

當然,宋仁宗的自身的能力才是仁宗盛治的主要原因,但是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白某觀文史


我的答案是沒有關係,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仁宗盛治的原因:

一、佐證盟約與盛治無關

十九世紀時期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宋遼兩國憑藉一個“澶淵之盟”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穩定嗎?我個人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簽訂的所有盟約都會變得蒼白無力,除非二個國家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維繫一時的和平。

我們知道漢朝時期送了多少大漢公主到匈奴地區,但是與匈奴的戰爭還是很頻繁;金人南下的時候,宋徽宗和金國簽訂了數不清的協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二帝被俘,鴉片戰爭時期,大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了多少條約,最終換來清政府的盛世了嗎?

從這些佐證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靠的不是一紙協議,如果一紙協議可以換回來和平,那我們把養軍隊的費用拿去簽訂一些條約,就沒有人員的犧牲了又可以保證國家的穩定,但是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所以宋朝的仁宗盛治跟澶淵之盟沒有關係。

二、仁宗盛治的原因

(一)政治開明

宋仁宗時期出現了兩次整改改革,第一次“慶曆新政”,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緩解了社會矛盾,抑制土地的兼併,提拔了一批務實肯幹的官員,限制了恩蔭官員,為宋朝的政壇發展樹立了新的風氣,讓一些貧苦出身的人看到了希望,同時減輕了財政負擔。

王安石變法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項目,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兩次變法雖以失敗告終,但是為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人才方面

宋仁宗時期,朝廷出現了大批賢良之士,以范仲淹、王安石、包拯為代表的賢臣,從這裡可以看出宋仁宋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懂得提拔一批賢臣,這就說明當時的朝廷比較清明。

(三)軍事方面

這個問題要回歸到這道問題的本身,好多人認為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因為簽訂“澶淵之盟”所以宋遼之間沒有了戰爭,減少軍費開支,兩國和平,但是宋仁宗時期與遼國得以和平的原因並不是“澶淵之盟”的簽訂,我們看一下宋仁宗時期,遼國發生什麼事情,遼國在蕭太后與遼聖宗統治時期達到了鼎盛,但是與宋仁宗同時期的遼真宗沒有大才,他多次大軍壓境,逼迫宋朝,甚至多次發信指責宋朝。到後來發展到入侵宋朝,最終逼得宋朝增加每年繳納的歲幣。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看似是遼國獲取了勝利,但是也加劇了宋遼之間的矛盾。不久,又貿然出兵討伐西夏,遼夏戰爭爆發。他親統十萬大軍徵夏,命南院樞密使蕭惠、皇太弟耶律重元、東京留守蕭孝友等分三路攻夏。但最後遼軍卻中了西夏的誘敵深入之計,在河曲為夏軍大敗,死傷慘重。這一場戰爭,使得本就與宋朝交戰沒有多久,還未得到休息的遼國,受到巨大傷害。正是因為遼興宗求治心切,所以才導致了遼國的衰落。


總結,宋仁宗時期宋朝得以發展,並不是因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國同樣是興兵南下,仁宗盛治出現最跟本的原因是宋朝的朝廷清明,君臣上下一心,在軍事方面取得了對西夏戰爭的勝利,這時的遼國走向衰弱,為北宋的發展提供了喘息的機會,所以說,仁宗盛治與“澶淵之盟”的簽訂無關。

天驕傲狂


肯定有影響,可以說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兩國維持了百年的安定,都說這是宋朝被迫簽訂的,其實不對,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宋遼雙方應該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宋遼當時都迫不及待的想結束這場戰爭。所以盟約對仁宗盛世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但如果當時沒有澶淵之盟,仁宗時期可能要面對兩種不同的局面:

一,戰爭繼續,先不論誰是最後的勝利者,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不用再描述了吧,“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就是對戰爭下的社會最好的詮釋,當人們活著都是一種奢侈的時候,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更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二,遼軍主動撤兵,這種結果顯然會比繼續打仗強不少,但我覺得“仁宗盛治”可能也實現不了。澶淵之盟的簽訂促進了宋遼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果沒有盟約,兩國可能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危機叢叢,劍拔弩張,別說兩國經濟往來了,單單就加強北方防禦線就夠北宋喝一壺的。

後人對歷史的評價總是有著兩面性,澶淵之盟也是一樣,但是就對後來的仁宗盛治來說,我覺得利要大於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