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足協推動99國青和01國青分別征戰中甲和中乙?

愛提問的小白白


4月1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足協目前正在致力於推動99國青和01國青分別去踢中甲、中乙,而且已經接近變為現實。大體方案是99國青借殼北體大踢中甲,01國青借殼河北精英踢中乙。

足協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有兩個:

一是讓這些國青球員有球踢,能夠多打比賽。

我們都知道,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與足球發達國家職業聯賽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的聯賽不允許俱樂部組建二隊踢低級別的職業聯賽,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我們的年輕球員到了19歲離開足校以後基本處於沒球踢的狀態,比賽太少,成才率太低。

如果讓國青球員組隊踢中甲、中乙,這些球員的比賽機會必然增多,水平自然增加的快!

二是讓這些球員長期集中在一起比賽,能夠有效增加他們踢球的默契程度,有利於國青成績的提高。

由此可見,組織國青踢中甲、中乙不過是足協在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即不允許俱樂部組織二隊踢低級別的職業聯賽,導致年輕球員沒有比賽機會,再組織國青踢中甲、中乙彌補自己的錯誤!

說白了,足協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功利足球,帶有過去的集訓隊思維!這種做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阻礙中國足球發展的關鍵——允許俱樂部組織二隊踢職業聯賽!

組織國青踢中甲、中乙聯賽,肯定會提高國青的水平,但是這畢竟違背了職業足球的發展規律,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只有在充分借鑑歐洲足球職業聯賽的基礎上,制定嚴謹的聯賽規則,允許職業俱樂部組建自己的二隊踢次級別的職業聯賽才能最終有效解決年輕球員比賽機會過少的問題,最終達到提高國足成績的目的!

期待足協能夠早日認清這一阻礙中國足球發展的關鍵瓶頸,並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老張足球觀點


中國足協擬推動99國青和01國青分別征戰中甲和中乙,個人認為是違背職業足球規律、試圖拔苗助長的短視行為,或者說是曾經的“舉國體制”的變通,是換湯不換藥的逆流而動,是拔苗助長的“政績工程”。

自詡為“六大聯賽”的中超看上去紅紅火火,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果沒有被高薪誘惑而來 的大牌外援提高了聯賽的水平和觀賞度,吸引了贊助商和球迷 ,靠本土球員的低水平比賽 恐怕無人喝彩。中超如此,次級的中甲和中乙水平如何可想而知。讓承載著中國足球未來希望的國青隊在這樣的聯賽裡練級,確定能夠培養成才嗎?

其二,國青球員哪裡來?基本是各中超中甲俱樂部的後起之秀組成。長期把他們抽調離隊,會不會干擾了俱樂部的梯隊人才培養規劃?還有這些球員算是轉會還是租借?俱樂部的青訓利益如何保障?。。。

而實際上,只要讓中超俱樂部組建青年隊參加次級別聯賽,就可以更好地解決年輕球員無球可踢的困境,達到提高競技水平的目的,還不用足協耗費財力物力人力“亂點鴛鴦譜”。


穿越宋朝去看球


我也看到了足協的相關報道,說來也是奇怪,首先想到的是當年的健力寶為啥最後沒有成形,就地解散了。

老球迷都應該記得當年還很青澀一幫小孩被送去巴西前接受採訪的樣子,那是中國足協在借鑑日韓等國的經驗後,深度的突破和試驗,而最後李鐵、李金羽、隋東亮和張效瑞等優秀足球留學生回國給予中國球迷的驚豔,簡直太巴西了。就是這樣一支球隊,當年也曾提出保持獨立編制參戰甲A,為的就是讓這套系統完善保留下來,同樣想不被汙染的還有從巴西帶來的那些“靈氣”。同時健力寶也表態,願意繼續投資借殼參賽。這看似完美演繹演繹最終還是背現實打敗,大家都忽略一個問題,球員歸屬問題。

而這一次足協推動99國青和01國青進入中甲和中乙參賽,第一條就是說球員還屬各自的俱樂部,都屬於借調參賽。那麼新的問題就產生了,比如在99國青中來自上海和北京的某些球員都有條件參加超級聯賽,這個是否就存在降緯打擊的可能,而工資又當如何發放,由中國足協統一發放,還是原俱樂部繼續發,這個就是很赤裸的現實問題。另外,如果出現受傷後的醫療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可能都會成為阻礙。當然,如果中國足協一紙調令到也不會有誰太較勁,但是借殼原俱樂部來說,他們的球員又當如何處理?

其實從足協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讓青年球員更多參賽機會,更多合作和磨合的機會,但是在中甲或者中乙這樣的大環境下,甚至都不是很完善,很粗暴的技戰術對抗性,我們的年輕球員是成長還是快速衰敗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是否可以參考健力寶模式,讓國青的球員在第三國度的比賽中發揮和吸取經驗,以獲取更多的比賽,是否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