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怎麼樣呢?

Mr小孫老師兒


如果沒有清朝,國家的版圖不一定會比現在要大;在明朝時,東北西北的蒙古部落北元一直沒有被臣服,到清朝康雍乾才勘定了西北東北的國界。

如果沒有清朝,也許資本主義工商業會比較發達。明朝在南方已經有了不小規模的工商業會得到發展。

如果沒有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就會被擯棄。國家將會有大批人睜眼看世界,國家就不會迅速衰落。

如果沒有清朝,這僅僅是個假設,因為沒有如果,只有當下;我們只有負重前行,才能屹立於世界東方,才不會讓西方惡魔瞧不起!

在當下,這才是王道。


一水之間


把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歸罪於清朝是歷史短視!沒有清朝,現在的中國也許會更加強盛,也許會更加衰敗,一廂情願地假設容易,但與國家振興無益。


自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封建帝制開始,歷經一千多年來的鞏固發展,到了明朝末期這個迥異於世界的封建體制已走向了它的末路:朱元璋集大成者地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超邁古人,廢宰相除功臣反腐敗無以復加,卻阻止不了自己四子朱棣的血腥篡權,阻止不了子孫的弱智呆傻遊戲國家,阻止不了李自成張獻忠成王敗寇地揭竿而起,阻止不了邊關異族的悄然崛起……終於,在內患造反外敵侵削的遍地狼煙中明王朝滅亡了,中國進入了愛新覺羅氏的滿清時代。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學習中原王朝最快的就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馭民有術,軍機處就是皇權獨攬的頂峰設置,其它諸如獨尊儒術、科舉考試迅速贏得了儒家階層人心。到他的統治後期,滿清辮子已深入骨髓,以至民國有人剪去辮子如喪考妣。滿清統治者也想走出困擾中國數千年的“週期律”問題,清末洋務運動、憲政改革步伐之大超乎想象,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力舉千鈞堪稱能臣幹員,但承襲千年的換湯不換藥維新說到底只是維護一人一姓家天下的修修補補,而不是民眾為本、人民第一的革命性變革!

明末的初步工廠化手工業可能有些微的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但沒有資產階級階層的形成,沒有天賦人權的人文思想,工業化道路在中國只能是鏡花水月。

滿清誤我三百年的提出,只能是基於民族主義排滿思想的一廂情願,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禁錮思想,推崇強權,靠科舉招安,靠神權維護,視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對外閉關自守,無論大明大清概莫能外。

滿清的喪權辱國、腐敗無能,只能是封建社會體制根源本來面目的大暴露,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過是理想化的點綴而已:封建不死,國難未已;帝制不除,中華難興!


今古達觀


不會。

關於這個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就有詳細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如果沒有清朝,無論是明朝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有一個新的漢家王朝替代明朝,我國封建時期的衰落都不可避免,絕對不會出現更加強盛的局面?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疆域擴張有瓶頸

眾所周知,一個王朝想要強盛,特別是比明朝還要強盛,是一定要具備更廣闊的的疆土的。像明朝中期以後的兩京一十三省共計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不行的。

因為一個王朝疆域強盛,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資源,更大的戰略迴旋空間。說難聽點,就是賠款各地,也能割上好一陣子,畢竟大嘛!

而如果沒有清朝,延續下去的明朝會繼續擴大疆域嗎?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舉措已經證明,明朝並不具備繼續開疆拓土的實力。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文官集團坐大,以文制武全面鋪開,明朝武將地位低下,士兵戰鬥力直線下滑,就更沒有可能向外開拓了,能守住兩京一十三省就不錯了!

而如果有一個全新的漢家王朝取代明朝呢?會將疆域繼續擴大,甚至比清朝還要大嗎?靜夜史認為有可能,但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徹底消滅女真。

要知道,明朝末期的後金,已經不單單是擁有十幾萬八旗的強悍政權,更是徹底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建立了宗藩關係,漢家王朝想要打出去,首先就要解決後金問題,準確地說,是後金+蒙古問題。

而蒙古,從來就不只是漠南和漠北蒙古的問題,還有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漠西蒙古諸部,比如準噶爾汗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後繼的漢家王朝異常強大,能夠最終消滅後金,征服蒙古諸部,但是沙俄已經來了。哥薩克騎兵在萬曆年間就到達了貝加爾湖,在1643年就竄入了黑龍江流域,如果漢家王朝和後金持續纏鬥,那麼沙俄的魔爪就會一刻不停地向南蠶食,到時候留給漢家王朝的時間並不多!

甚至說,基本沒有!

所以,如果疆域達不到更大,說建立更加強大的國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制度創新無可能

很多人說,明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典型的意淫。

如果說有了僱傭關係就是資本主義萌芽了,那去英國吃份西餐是不是就是英國紳士了呢?

事實上,在以小農經濟為本的經濟體系裡,根本就無法孕育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使統治者允許,老百姓也根本不可能答應,因為我國勞動人民首先是“安土重遷”,難以接受人口的大量集中和流動,特別是脫離土地資料;其次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不願意接受這種導致階級分化嚴重的新事物,農民起義就是反抗的最典型事例。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進行制度的創新可以說難於登天,而且新事物從產生到落地再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要的過程太長,歷程太艱辛,風險太巨大。所以統治者寧可抱殘守缺,選擇穩妥的舊制度,也不想進行新的制度革新。

所以如果明朝繼續存在下去,專制制度只能走向更加沒落和腐敗,不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而如果明朝不創新,後繼的漢家王朝能夠完成這樣的歷史使命嗎?太難!

皇權專制從秦始皇到明朝,經歷了將近2000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想要重新創立一套新的制度取代這一王朝,太難。長期依託於小農經濟的經濟現實,讓地主超越自己階級進行創新,就如同讓他們創造出宇宙飛船那麼遙不可及。

所以,即使後繼王朝不是清朝,也會按照清朝的路子走下去。什麼路子?就是抱殘守缺,繼續跟著明朝的制度走下去,因為這樣的代價最小,最有效。

而如果想要比明朝甚至清朝更強盛,不進行制度革新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即使沒有清朝,今日的我國也不會更加強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