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周杰倫稱得上是80後的楷模嗎?

披頭士


從一開始的眾多“新人”之一,到現在的“華語樂壇”領頭人;

從害羞的男孩,到現在的最"吊"巨星;

從吳宗憲口中的“華人第一才子”,到劉德華的“當紅”評價;

從sbdw的幕後黑手,到蔡依林的變身功臣;

從12屆金曲獎的得獎冷門,到14屆金曲獎槓龜冷門;

從許如雲專輯文案中的“新銳製作人”,到莫文蔚專輯“天王制作人”......

周杰倫完成這一切用了4年時間。

4年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被記錄在案併為日後唱片公司培養新人作參考。

如今一提到周杰倫就會想到r&b就會想到“雙節棍”和“同一種調調”

可是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唱紅r&b的周杰倫,也不是“哼哼哈嘿”的周杰倫

我要說的是作為製作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

因為它的歌太紅了,太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認識他,欣賞他,

可是在眾多“關愛”的背後是他的才華被忽略的“寂寞”。

jay曾說過他踏入歌壇的第一個夢想是所有他欣賞的歌手都唱過他寫的歌。

一個典型的年輕創作人的心態。

那個時候他給許如雲寫的《禁止悲傷》樂評人說:“周杰倫雖然是新人,在創作上卻

相當能夠掌握許茹芸的唱功表現, 他找到許茹芸音質中最醇美的一部份。

不用飆高音卻自有一份撼動人心的感受。”

動力火車唱《重傷的淚水》時回想往日情景還曾流下男人淚。

還有閩南語歌后江惠也曾用jay寫的《落雨聲》感動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歌迷們。

很難把這些歌和他的調調聯想到一起。

那個時候他還寫過王力宏的《打開愛》,古巨基的《夜空的精靈》 ,和溫嵐的《眼淚知道》。

這些也證明了他的“我是寫膩了流行歌才寫r&b”的說法。

聽過jay演唱會版的《蝸牛》,《你比從前快樂》還有《世界末日》,

很難想象當年這些歌被其他歌手演唱的情況。

讓我們回到過去:

《蝸牛》被許如雲,齊秦,熊天平等人唱得蕩氣迴腸,完全不像jay演唱時的少年情懷。

《你比從前快樂》是無宗憲《你比從前快樂》專輯的主打歌。我在宗憲版聽到的是一個

男人的無奈和欲哭無淚,雖然老吳的聲線永遠沒有突破,但是這首歌由這樣一個有傳奇

有故事的男人演繹起來非常感人。同樣的《平衡點》,和《三暝三日》也很有效果。

《屋頂》算是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作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但是,這首ktv“國歌”實在是有夠“俗”的。

sbdw版的《世界末日》沒有jay版那麼多感情投入,但是咻吡嘟譁版的和聲可以稱為“天籟”。

有很多人在聽了jay演唱會上的《世界末日》後說這首歌當年就應該他自己唱嘛

可是在聽了sbdw的版本後說這麼一首好歌,這麼優美的和聲當年我怎麼錯過了?

當然,和jay合作最成功的應該是陳小春。《抱一抱》成功地把陳小春從“痞子”轉型

到“深情”男子。而且不會突兀,也沒有適應不良。《我愛的人》幾乎可以打動所有

對“哼哼哈嘿”不屑一顧的人。到了《算你狠》,陳小春也可以有資格玩自己

喜歡的hiphop和r&b了,不論和陶喆陳煥仁的合作多麼“電光石火”,《一定要幸福》

和《獻世》仍然是深情款款挽留著歌迷的耳朵。

與其說莫文蔚把《黑雨》唱得沒有一絲杰倫味,不如說成杰倫把《黑雨》寫得很莫文蔚。

早就聽說jay幫karen 寫了一首歌,但是聽《x》的感覺是很多歌都很杰倫味,但是都不“地道”

當看到歌詞本的時候下了一跳。《愛死你是》柯有倫寫的,《忽然東風》是陶喆寫的,最不jay的

《黑雨》居然是jay的。有人說,《黑雨》雖然沒有寫成很“俗”的r&b,但是也沒有創意。

我想說的是,這首歌從一開始就不定位在“主打”的位置,它要完成的任務是讓人聽到莫文

蔚的獨特演唱方式和抒情歌曲的動人,它做到了,就成功了。

最不好評價的,最說不清楚地應該是jay和蔡依林的合作。

什麼東西一扯上感情就變得很微妙。

同樣是很典型杰倫式的歌曲,《刀馬旦》被李文一唱就叫成功合作,《算命》被張學友

唱就叫駕輕就熟。《騎士精神》被jolin一唱就叫做“女版周杰倫”“失敗嘗試”和

“跟風”“流俗”......

我看來《騎士精神》被罵原因一是jolin在當時還沒有確立自己聲線的風格。所以你聽她的歌基本上是聽曲調而不是聽聲音。

jay曾把自己比作服裝設計師,他說一件衣服做出來一定會有設計師的風格在裡面,

但是如果模特穿出自己的風格那才算成功。二是歌曲本身成了緋聞的炒作讓聽眾從一開始

就有了偏見。如果放下所有的背景,忘記周杰倫還是一個成功的歌手,那麼這首歌還是有不錯的

創意的。至少在當時,可以把印度曲風和rap結合是不錯的嘗試,裡面的和聲也很有層次。

所以到了《說愛你》和《布拉格廣場》,jay和jolin都很低調,雖然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很jay,

但是既然有《騎士精神》做前提,大家還是很喜歡也很接受了。人們開始討論

《布拉格廣場》的東歐風情如何的贊,卻忘記了《騎士精神》的印度遊是多麼的“失敗”。

寫到這裡我想到的是世上本無路的話。

當年《范特西》剛剛出爐的時候,樂評人說這麼一張沒有市場定位,沒有整體概念,沒有確定聽眾

範圍的專輯即使每首歌都很好聽但是從商業運作上就是失敗的,“哼哼哈嘿”是永遠不可能

成為欣賞主流的。

但是到了《葉惠美》專輯,同一批樂評人,卻說出了自打嘴巴的話:

專輯的市場定位是現在最流行的“周杰倫”風格,整體概念是“周杰倫”式的音樂形式,

聽眾是“周杰倫”的一貫歌迷。雖然是“同一種調調”可是卻是流行音樂的主流。

過分商業,過分流行,過分“周杰倫”,都成了樂評人“擔憂”的主題。

呵呵

這麼大的轉變是不是魯迅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從另類,到主流;從聽周杰倫的歌是“個性”,到聽周杰倫的歌是“太俗”。

“周杰倫”這個名字是尷尬的。

然後就有很多所謂愛護jay的人給他提出各種意見。

什麼“放穩腳步,多多吸收知識,避免江郎才盡”

什麼“轉作幕後,多和其它音樂人合作,避免主觀‘周杰倫’”

什麼“嘗試不同曲風,避免曇花一現”

我想說的是jay釋放靈感的速度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因為他是在“玩”音樂。

有個人問“杰倫,《同一種調調》裡有一句歌詞我聽不清楚,而且歌詞本上也沒有寫,可以告訴我你唱的是什麼嗎?”

jay說那句是“副歌變繞口令”,是即興加上去的,提醒副歌部分要結束了,現在到rap了。

這句沒人聽懂的歌詞在百事可樂的廣告裡出現,我想很多人都一頭霧水吧。充分印證姚明

“別把歌詞唱清楚”的“忠告”。

還有《你聽得到》在2分10秒的時候有一句歌詞是倒著唸的,《雙刀》里加入了快打旋風遊戲中

春麗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和歌迷玩的找茬遊戲。

《娘子》裡的rap是即興加上去的,害得方文山不想去領“最佳作詞人”獎。

《印第安老斑鳩》裡,他徹底的玩弄他的聲音。所以你聽到所有類似“人類”的聲音都是他自己的

“呦吼”“笑屁呀”“啊嚕”“休息一下”。

《完美主義》中被人津津樂道的“周杰倫周杰倫周杰倫”和《反方向的鐘》裡的“b p m f d t n l”

《威廉古堡》裡殺出來的《鬥牛》的rap,不知道因為這首歌又一次拿到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方文山該哭還是該笑。

在上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時被要求唱陶喆的歌,他就說想到了一首但是不記得歌詞了。於是就用“吳宗憲”

做歌詞唱了一段《小鎮姑娘》。還有一次被吳要求即興為他寫的詞添曲。

結果“我媽美得像朵花,我弟肚臍眼比我大”這樣的詞居然被配上不錯的旋律。

吳宗憲還有感而發地說“我好像是在玩電動玩具”。

以上這些都是他的即興表演。

他只要不勉強,“玩”得開心,幹嗎替他著急什麼“江郎才盡”?

他曾經說過曲調的雷同是他故意的,他不是寫不出來別的調調。

因為有很多細節讓人一聽就是“周杰倫”,他認為這樣比較“吊”。

說到合作的問題,他是個很主觀的人,很多人都說他很“拽”。

用jay的話說,所謂的合作不是和別人和寫一首歌,這樣一首歌裡有兩個性格。他想

的合作是重新演繹別人的歌,也歡迎別人重新演繹他的歌。也可以給別人寫曲其他人制作。

這些都是合作,而且它一直在和別人“合作”。這點就體現在他在“theone”演唱會上

重新演繹陶喆的“找自己”,從編曲到演唱風格都作了改變。當他唱“這麼多人到哪裡去”

的時候還不忘酷酷的加上一句“去看周杰倫演唱會”。有一天在一段娛樂新聞中聽到了

一小段陶喆唱《愛在西元前》,差點笑死。也證實了jay的“怪歌”換個人唱就成了“搞笑版”

不信你可以聽聽山東版的《雙節棍》和上海話版的《東風破》。

他曾用了藝名和有違“杰倫風格”的音樂形式,出現在新人的專輯當中,

他好像還很高興別人沒有聽出來是他寫的歌。他說“有人問我我就承認,沒人問我我永遠不承認那是我寫的。”

當然,後果是那個新人的專輯不被重視的淹沒在眾多唱片當中,默默無聞。

所以jay說“現在的音樂形式是最好的”。

jay現在的理想是在華語樂壇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只有有獨特並且一慣的風格才能做到。

我喜歡brian mcknight的藍調音樂,但是他就是很多年不曾改變,聽他的歌永遠都是膩人的藍色

有天我膩了,跑去聽小甜甜了。但是有天我回首伴我度過年輕歲月的音樂時,

我會永遠懷念brian曾經帶來的感動的。我想jay也是想做那個永遠在那裡,不會變的“感動”吧。

現在的國語流行音樂市場很“變態”,歌迷們也變得很“變態”。

他門聯合起來要求歌手不斷求新,卻因此要放棄原本很好的東西。

所以當我們聽到陶喆的《黑色柳丁》是卻懷念著《沙灘》;

當我們聽張學友的《熱》卻懷念著《吻別》

當我們聽到劉德華唱《黑蝙蝠中隊》時大叫的是“把我的《冰雨》還給我!!”

王立宏的麥當勞主題曲,讓我們感覺到了製作人的辛苦與無奈。

所以我們更應該因為jay能自己主導自己的風格,自己做自己的音樂而感到慶幸。

他可以不用在別人的“指揮”下,作出一桌好菜,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放下所有偏見

來品嚐他?然後我們選擇“愛吃”或者“不愛吃”。有天你吃膩了,不再來這家餐廳了。

但是,他永遠都在那裡,提醒你,你曾經為他著迷,為他感動。

這個世界太多變數,我們應該因為有一塊“不變”的美麗而更加珍惜!

周杰倫的歌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就是曲子和歌詞的行進速度不匹配!就是說,歌詞的一句唱完了,曲子卻沒告一個段落,於是接著唱下一句詞,上句和下句中完全聽不出分界線;或者是曲子的一個小節唱完了,沒完的詞放在下一小節。在一句中也是如此,歌詞的句讀和曲子的急緩常常擰著。加上他天生的吐字不清,所以他的歌不看著歌詞很難聽懂。吐字發音是他一貫被人所詬病的地方,且先不論。這種詞曲的速度差,卻形成了一種非常奇妙的韻律感。時而“間關鶯語花底滑”,時而“幽咽泉流冰下難”;有種“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曲折,還有點“驀然回首”和“豁然開朗”的快感。這樣形容不大好,不過我確實在聽他的歌中時時想起詩詞。古時候,詩是要放聲誦讀的,詞更是要唱的,格律極其重要。即便今日,用普通話朗誦詩詞時,我們還能從平仄和韻腳中,體會到漢語的旋律感。又聯想到電影,電影的節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節奏能把觀眾的心死死扣住,壞了就讓人昏昏欲睡,周杰倫的節奏就有這種直扣人心的本事。有說法講鄭秀文是節奏感最強的華人女演員,那周杰倫至少算得上節奏感最奇妙的華人男歌手了。

要體味這種奇妙的節奏感,《愛在西元前》、《開不了口》、《以父之名》等都是典範。用詩詞或電影來比擬,只是理性上的分析,若從感性上講,有點彷彿“翻滾過山車”,一下子慢慢爬升,一下子飛馳直下,超重和失重的交迭更替。聽一聽《娘子》,就有這種既迂迴又淋漓的快感。

在《東風破》裡,奇異的卻不是詞曲的速度差,而是字的發音和曲調的配合了。一個從來不聽周杰倫的朋友,一日聽到“酒暖回憶思念瘦”和“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這兩句時,都忍不住感慨:這“偷”字和“瘦”字難為他怎麼想來!這種用字的發音去切合旋律,幾乎近於唐詩的“煉字”了。尤其是“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一句,唇音連綿詞“琵琶”再加上舌音“彈”和齒音“奏”,四個字正好碰上曲子的那麼一輕拋,再跟上最後的一個唇音“破”,嘿嘿。

說罷了曲,來說說詞,《愛在西元前》讓我見識到原來歌詞是可以這樣寫的,《娘子》和《東風破》的古典情懷,《你聽得到》和《半島鐵盒》的都市戀曲,《三年二班》和《對不起》的青春紀念,《米蘭的小鐵匠》和《伊斯坦堡》的異國情調,《雙截棍》和《龍拳》的尚武精神,《以父之名》學教父的意境,《最後的戰役》彷彿戰爭電影,《梯田》講環保,《半獸人》講電玩遊戲,《爸我回來了》講家庭暴力,《雙刀》講海外華人受到的壓迫,《威廉古堡》講吸血鬼......周杰倫的歌詞,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比起只在城市的風花雪月中徘徊的大多數歌手來講,高了好幾個層次。周杰倫的黃金拍檔,鬼才方文山,確實是才氣迫人,詞句在他手中被肆意分割、打散、重組,如果說周杰倫是拿音符當玩具,方文山就是拿文字當拼圖了。看慣了順流直下的歌詞,乍一見他那種東一鱗、西一爪,片光只羽的風格,真是石破天驚的感覺。還拿電影做比較,大部分歌詞都是長鏡頭,方文山的歌詞卻是蒙太奇中的蒙太奇。若不是有林夕珠玉在前,他能引起更大的驚歎。而我個人看法,方文山勝在手腳舒展,不象林夕,玩文字玩的有些小家子氣了。

許多好歌手,或把歌曲作為一種表達手段,或把歌曲作為一件藝術品來經營,而象周杰倫和方文山這樣,把歌曲作為玩具來擺弄,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的,還真不多見。也許音樂,真的是需要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星程嘉悅


周杰倫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人,他的歌聲也陪伴了一代人,很多歌迷朋友都是聽著他的歌成長,而且歌迷的年齡都是從16歲到50左右。自從出道以來一直都在努力的為歌迷朋友們帶來不一樣的聽覺盛宴。一首首經典歌曲讓你彷彿“回到從前”。

周杰倫一直是一個以低調做事,高調做人的歌手、公眾人物。一直在給大家傳播正能量,呼籲正能量。捐助學校和貧困山區,而且從來不拿自己做文章,炒作自己,以至於自己的緋聞很少,同時也給自己的粉絲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周杰倫在音樂上的才華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才有現在的成就。年少父母的離異對他的影響很大,以至於他的性格比較的直率。一直和母親生活的他很理解母親對他的嚴格和辛苦,所以很孝順母親(葉惠美)。周杰倫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愛國人士,每張專輯裡面都有一些中國風歌曲,他是在宣傳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並且在很多活動上都大聲說“我是中國人”,愛國之心很強烈。

要說楷模,抗洪一線和抗疫一線的戰士和醫務人員那才真正算得上是大家的楷模,不管是哪裡有危險,第一個衝上去的就是他們,他們用生命換取我們的幸福生活,值得尊敬,值得敬佩 。周杰倫固然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但在整個娛樂圈整個樂壇他確實稱得上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也算得上是整個娛樂圈的楷模。


繁華羽淡落


大家認為周杰倫稱得上80後楷模嗎 ?

有一種青春叫周杰倫,周杰倫的歌聲陪伴了一代人,影響了一代人,稱得上80後楷模。從第一張同名專輯《jay》開始,每一張專輯都成為大家最期待的事。

1.他才華橫溢,努力創作出優秀作品

周杰倫1979年1月18日出生於中國臺灣,80後歌手。他初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但自學成才,努力奮鬥,是很多人奮鬥和成長的榜樣。周杰倫擅長唱歌、演戲、彈琴、譜曲憑藉自己的天賦、努力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歌曲,獲得亞洲天王的稱號,是世界華語樂壇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周杰倫其人已經成為一個激勵人積極向上的符號。

2.三觀正,有著正確的價值觀

他向廣大青少年發出“拒絕毒品,擁有健康”的倡議,並承諾今後將在日常生活和各種演出活動中,積極宣傳毒品危害,倡導全民禁毒。

周杰倫做了許多善事,給人印象特別深,影響也特別大。他為人真誠善良,做事低調。在貧困地區捐助學校、扶貧濟困,多年來緋聞很少,從不拿個人隱私炒作,為粉絲樹立了好榜樣!

3.強烈的愛國心

周杰倫每張專輯都有中國風歌曲,內容上也是表達各種情感,反戰,宣傳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周杰倫有一顆愛國心,在很多活動上大聲說:“我是中國人。”有一顆愛國心。

周杰倫不僅是80後的楷模,還是很多年輕人學習榜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偶像所傳播的正能量讓我們不斷進步,讓我們走得更遠,也成為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