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不要取悅別人,你越在乎別人,越被動”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不要取悅別人,你越在乎別人,越被動。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另一句話,你越在乎得越會傷你。

你在乎什麼,什麼就會控制住你的心,你的心就會跟著這個人或事情動起來。

在乎原本就是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就開始取悅別人。而往往卻是因為你取悅別人的樣子更加速了失去。

有些時候取悅完別人後連我們自己都討厭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壞情緒,是因為我們違背了自己的心。亦或是因為自己的害怕而對生活中的自己做了妥協。

有些時候我們面對失去不妨再大膽一些,再勇敢一點,告訴自己說,不要害怕,凡是能失去的,原本就不屬於我們。


菊子愛花痴


這是一句大實話,完全贊同。現代社會,離不開社交活動,只不過是交往的層次檔次有所區別罷了。社交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複雜,參加的人員參差不齊,活動地目的各有所需。活動的人員中,社會地位定有差別,甚至年齡懸殊較大,如何給自己定位,至關重要。通過參加社交活動,相見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加強今後往來,增強友誼,鞏固社會地位,利於長遠發展。在活動中,注意言談舉止,儀表儀容,即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不久,西方世界妄想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裡。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強權強國面前,大智大勇,化解了很多外交危機,始終維護保證了我國的地位和尊嚴。一個人當然不能和一個國相提並論。可是在社交活動中,若是低三下四,或是低聲下氣,一味迎合討好別人,不僅得不到大家尊重,還認為你必有所圖,動機不純。況且,參加社交活動的不在少數,你能面面俱到,做的滴水不漏,八面玲瓏嗎?顯然不能。你可能讓少數人滿意了,而得罪了大多數人。真是出力不討好。有次我們十幾個同鄉聚會,組織者是個實在人,話不多,只是一個勁遞煙,倒水,斟酒,忙的不可開交。可氣氛不熱烈,內容也單調。這就是角色定位準的重要性。不管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定好自己的角色,體現自身的價值。謙虛過度等於驕傲。社交場合不是舞臺,無需過謙表演,你也不欠別人什麼,用不著取悅別人。當然,社交活動也是有規則的。尊重和取悅是兩回事。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盲目自大不可取,目中無人更要不得。講合適的話,做得體的事,體現君子風範,贏得大家的尊敬和認可,始終掌握社交活動的主動權,遊刃有餘,恰到好處,立於不敗之地。


高山流水412639018351


無論是“取悅”還是“在乎”,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會被動。當你取悅別人的時候,肯定有一種卑躬屈膝的感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士說:“人類本性中最深的企圖之一是,希望被讚美、欽佩、尊重”。當我們“取悅”別人和“在乎”別人的時候,都是違反人性的一些做法。

我們要殫精竭慮地去想一些好詞兒,去討好你想討好的人;我們都會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為了讓對方高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比方說,在餐桌上端茶倒水、迎來送往等等的一些事情,甚至在餐桌上,你連說話的權力都沒有。

但返回來又說了,你為什麼在社交中去討好別人,巴結別人呢?我覺得可能你是弱者,你取悅別人,巴結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從對方手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你足夠強大,你就不用去取悅別人,或在乎別人了。

但是每一個成功者,他們都要經歷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比方說馬雲,他剛開始做企業的時候,那也是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他不但要“取悅”別人,還要“在乎”別人,因為“別人”是他的資源。他現在可以不用取悅任何人,也不用在乎任何人了,因為他現在是那個被取悅和被在乎的人,因為,許多人需要他的資源。

如果你不夠強大,還需要求人辦事,在社交當中,你就必須取悅別人和在乎別人。否則的話,你連下一次參加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拍馬的目的是為了騎馬,在你騎馬之前必須拍馬。

當然,不取悅別人,不在乎別人,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特有本事,像錢學森似的,走到哪裡都是別人求你,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而且你擁有的本事是別人不具備的,是馬雲馬化騰都會求著你去到他們單位上班的本事,你才可以不必取悅別人,在乎別人,這就是辯證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