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農村人認為在農村沒有發展前途呢?

最務實的火龍果


老一輩只知道老土的方法去種植莊稼 起早貪黑用體力活 即便是綠色食品 種出來也賣不起價錢還愁銷路 還要操心莊稼是否有收成 所以都選擇出去打工 一個月4.5千塊工資到時候就發 手頭上的活路 也不用風吹雨淋 更不擔心沒收入



川鄉養蝦妹


你好,我是農村從事種養業的耕養言作者。你說到好多農村人認為農村沒前途一事。其實,一直以來只有從事本行業的人,最瞭解本行業,這話是沒錯。但是,在這世上的燈下黑現象也是挺普遍的。

首先,一般從事一個行業時間越久,就越容易用經驗和習慣去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用過一次的處理方式,在沒有遇到較突出的阻礙時,一般都會沿用。因為這種方法是最不費腦力且也是更保險的方法。至於這種處理方式是否是最優方案,是否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一般不會再去花更多時間去改進方案了。只有熟悉的方式,才是值得信任的,這是普遍認識。似乎在莊稼黃葉時,該補何種營養肥。果樹遇蟲害如何應對。一片地最適合種啥作物等等。這類問題,都是不需要多作思考就可作出的判斷。常此的以往,自己也便陷入了各種陳規而無法自新。沒有創新改進也就不會有多少收入增加。自然幹久了這行就會對這個行業失去信心,不再看好。

其次,由於各行業的不斷細化分工後,彼此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更加明顯。普遍都是看到別人乾的,總是優於自己所幹行業。最終,每人所看到的都是他業的,錢多、事少、風險小。自己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同時還是賺得最少、事情更雜、風險還高的賠錢買賣。農民的知識、見聞普遍不是很開闊,更加限制其對本業和他業的總結分析。最終形成大面積對農村前途的普遍不自信現象。

最後,這種對本業的不看好,對他業的豔羨。在很多行業的人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農村這一塊的現象,恰巧被我們捕捉到,放大了而已。因為了解而分離,因為陌生而相惜。所以,“距離產生美”,適合描述人與人的緣,也適合詮釋人與業的分。看法僅供參考,我是農村的耕養言,以後多多交流。


耕養言


這主要是農村人整天以土地打交道,種植作物的價格行情又不穩定,一旦種不好就落不幾個錢,導致了農民失去了積極性。再說農村人均就是那麼幾分地,就是都豐收有多少東西呢。再者就是大部分人都出外打工,現在工資又高,出外打工幾個月都趕上在家種一年的地收入,這更吸引了一部分人,這部分人對農村的種地發展更是失去信心了。其實農村的發展前途還是無量得,你像發展養殖業,民宿旅遊,大面積農業種植等等,都是很好的項目。說到底還是農民沒有資金,有點資金光顧眼前家庭開資了,那裡還有資金投資呢,何況是這種長期投資呢?根本無法承受的。所以並不是農村人對農村失去信心了,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