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史學家研究《隆中對》認為是龐統出的。諸葛亮借用。北伐違反《隆中對》嗎?

愛車山族


這個問題,估計回答了,也沒有多少閱讀量。很可能是費力不討好。但我還是想回答一下。

說有些歷史家研究以為《隆中對》是諸葛亮抄襲龐統的。

不知是哪位歷史家?

不論他是哪位歷史家,我負責任地直接說,他都是在放屁!

因為在有關史籍上,沒有一點兒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二千年來,也沒有一個認真的歷史家否定《隆中對》是諸葛亮的作品。

其次,北伐違反《隆中對》嗎?

可以說,基本沒有違反。但部分有所改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設想在建立蜀漢政權後,內修政治,外接東吳,平定南方,之後,在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關中兩路出兵,奪取中原。

應該客觀地說,如果諸葛亮的《隆中對》能夠得到切實圓滿執行,那麼,蜀漢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但是,在蜀漢剛剛建立,還一點兒都沒鞏固的情況下,關羽就貿然出兵伐魏,丟了荊州。

緊接著,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再三攔阻,傾全國兵力伐吳,結果大敗。

至此,可以說,把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完全打破了。

在蜀漢,諸葛亮管不了關羽,更管不了劉備。對這哥兒倆的任性的作為,諸葛亮只能長嘆而已。

劉備死後,蜀漢開始走下坡路。諸葛亮辛勤工作,收拾了爛攤子。儘管希望渺茫,但他北伐之志未泯。

本來,蜀漢北伐,以荊州為起點最好,可以直出宛、洛,搗曹魏心窩。但荊州丟失後,諸葛亮北伐,只有從漢中仰攻關中一條路了。這是一條千曲百折,困難重重之路。但諸葛亮還是咬著牙走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餘下,我就不想再說什麼了。

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歡迎點評。


野草的沉思


諸葛亮百無一用,《隆中對》不論理論與實踐,都是失敗的。

第一,曹劉孫三家,劉備兵力最弱,荊益分兵致使劉備更弱,取敗之道;諸葛亮設想的兩路北伐,是書生臆想,結局是首尾不顧,關羽人死地失。

第二,荊州為吳魏夾擊,沒有戰略縱深,加上關羽剛愎自用,焉能不敗!

第三,曹操平定北方後,南下與孫權必有一戰。劉備應該隔岸觀火,坐收漁利,同時進取漢中。得手後,上可取隴西以建立強大的騎兵軍團,這是統一天下前提條件;下可得益州,以建立根據地。

第四,諸葛亮六出祁山,在絕無勝算的前提下,勞師襲遠,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實為蜀國敗亡的罪魁禍首。

第五,諸葛亮害劉封、李嚴、魏延、廖立(隆中對已經害了關羽),自領益州牧架空劉禪,已經篡國。


張鐵軍158


不論是誰提出來的都不重要。如果從三國演義中得出結論,諸葛亮與龐統當時齊名,一日“臥龍”,一日:“鳳鄒”,兩個人的才能不相上下,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個人而言,我更偏向於諸葛亮,“隆中對”是從實踐當中獲取結論的,劉備多次前往臥龍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而前兩次都沒見著面,其實這幾個月當中,諸葛亮相當於做了一次詳細的市場調研,來驗證及補充“隆中對”的戰略方向是否正確。

關於北伐,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因之前劉備東吳一戰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土地、人力及物產)不再偏向蜀國,若不早日北代統一中原,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作為著名的兵家與謀略家,當時諸葛亮在三國鮮有對手,再加上諸葛亮負有劉備重託及實現自己的平生抱負。

古人重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回看歷史的我們也只能嘆息一聲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