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朝鮮戰爭,侵略者有什麼藉口發動戰爭?

80885632


大家好,我是文史小郭,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於1900年光緒年間。起因便是由於義和團運動傷及洋人根本利益,義和團又以“扶清滅洋”為口號。而當時的慈禧太后由於外國政府協助戊戌變法的主謀康有為、梁啟超等逃離中國而不滿,後又欲廢黜光緒帝遭到各國政府的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恰巧遇上當時的“義和團”運動,慈禧聽信毓賢對義和團的誇大、吹捧之言,而默許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清政府的默許以及暗中的支持,引起了包括英美德法等八國的強烈不滿。八國便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自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便開始了。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自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也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朝鮮戰爭本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內戰,只是後來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蘇聯、美國,中國等國家相繼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1951年 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這就是朝鮮戰爭的大致過程,朝鮮戰爭本是內戰,但是卻引發了當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大軍事強國關於亞洲軍事部署的一系列行動。因此,內戰也就變了性質,只是此戰過後,戰前的分裂局面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進一步惡化,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常年在韓國駐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文史新人小郭


“該打”、“事出有因”這類想法和說法要不得。第一、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唯一正確的處理之道是協商對話解決,動不動就訴諸武力,甚至顛覆別國政權的作法是無理行為,完全錯誤的。第二、一切侵略戰爭都是非正義戰爭,強盜邏輯,侵略者和強盜就是“混賬”、“不講理”的化身,不需要理由,理由就是他願意,你好欺負。

沒有理由,如果非有找一條理由,哪就是自己不夠強大。





徐大乎


八國聯軍侵華的大背景是義和團運動。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戰敗之後,大清帝國就逐漸成了西方列強的瓜分對象。有壓迫就有反抗,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外部列強不斷欺凌,內部清政府軟弱無能。逐漸積攢的民族危機的大背景下,產生了義和團運動。最初據說是用來抗衡教會的地方性小團體,後來因為清政府確實對列強不滿,打又打不過,於是想通過扶持義和團來對抗洋人。

義和團迅速發展,並不斷燒教堂、毀鐵路、拆電線、攻租界。這些措施迅速引起了列強的不滿,要求清庭予以剿滅,但遲遲得不到回應,於是由英、美、法、德、意、俄、日、奧八國組成聯軍,出兵以“保護租界、剿滅義和團”為由出兵中國,悍然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戰爭的大背景是二戰後朝鮮半島的分裂。

二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精神,蘇美達成協議,分別派兵佔領朝鮮半島的南端和北端,各自扶植了政權。朝鮮半島的分裂導致三八線一直武裝衝突不斷,局勢一直很緊張。

在蘇聯的支持下,北朝鮮在沒有跟中國打招呼的情況下發動了對南朝鮮的戰爭,金日成想武力統一朝鮮。因為南北朝鮮軍力的差距,有事突襲,進程很順利,但就要完成統一的時候,美國出來干涉,併成立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形式急轉直下,眼看美國打過三八線,威脅到中國的國防安全,在屢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頂著巨大的壓力出兵朝鮮,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