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非瘟,還有什麼病能讓母豬大量發病死亡?

寶塔2


繁殖與呼吸綜合症.這種病一般體溫會升高到41度以上,長期不退.致死率很高.注意與弓形蟲病、原蟲病等區分。該病一般只能靠平時預防,多打滅活疫苗,提高畜體抗體水平。得病後只能是對症治療,一般療效也差,而且得過該病的母豬即使痊癒後,也帶毒會傳染給小豬。

豬藍耳病是一種比較難纏的豬病,發病時對於豬和養殖戶都是一種折磨。這種病有一定的感染性,發病前沒注意的話很容易群體性感染,所以對於豬藍耳病很多養殖戶都很重視。那麼豬藍耳病發病時會有那些症狀或者前兆呢?下面就和親農網一起去了解下。

1、發病症狀

豬藍耳病發病時的狀態還是比較明顯的,首先就是食慾減低,豬對於進食的積極度大大的降低,會越來越喜歡躺著。隨後豬體的溫度會開始變化,初期會經常出現豬的體溫上升的情況,隨著病症加重豬體溫度會慢慢的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程度,嚴重的時候可達到40℃以上。在病症後期豬頭部會出現一些浮腫的情況,整個豬頭看起來像變大了一圈,最後會出現豬身藍紫色,並且顏色面積持續擴大。藍紫色在豬身體出現的時候基本可以確定為豬藍耳病,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

2、發病時間

發病時間比較集中,過了這個時間段幾率會低很多。母豬多集中在懷孕後三個月左右,這時候是母豬體內的豬胎髮育期,母體的抵抗力達到了一個極其低下的地步,極容易出現豬藍耳病。仔豬的話發病時間多集中在出生後的1-2個月左右,這時候仔豬的自身免疫系統正好處於完善期,養殖時沒注意就很容易導致感染。公豬的發病幾率相對較小,時間多集中在育肥後期,最近有數據表明在公豬150-200斤的時候發病幾率相對較高。

3、發病原因

發病的原因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有外來因素引起的,一種是由自身飼養不當誘發的。外來因素多由於新加入的外來種豬攜帶有病毒引起,有些也是因為附近的豬場出現了豬藍耳病而通過空氣傳染到了自己的主場。自身飼養的因素多由於衛生和溫度引起,即豬種或者主場攜帶有豬藍耳病病毒,但是出於蟄伏期,當大家飼養時消毒不到位或者衛生方面不達標就會引起豬藍耳病病毒的活躍從而發病,也有可能是溫度變化過大刺激到了病毒的活躍性導致發病。所以排外性和衛生這一塊大家一定要在意一點。

4、易發群體

發病群裡的確定能讓大家有效的提高管理,減少發病幾率,這一點的是極其重要的。根據目前的一些數據來看,懷孕的母豬和剛出生的小豬是最容易出現豬藍耳病,這兩種都處於自身免疫系統的虛弱期,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受到影響發病。

豬藍耳病一旦出現,那麼整個豬圈的消毒和防禦都要做到位,以避免傳染開來。其次就是在母豬或者仔豬較多的時候我們要杜絕外來因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豬藍耳病表現症狀都是相對比較多見的,大家一定多仔細對照。目前豬藍耳病的死亡幾率是很高的,日常的豬圈管理大家還是多上心的好。


90後養豬小男孩


大家好,我是鄉村姚小妹,持續創作三農領域內的知識問答,很高興與你一同分享這個問題的解答。

先說問題答案:除了非洲豬瘟,豬丹毒也可以讓母豬大量發病死亡。

豬丹毒病又稱“打火印”, 是由豬丹毒絲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 屬於農業部公佈的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 主要發生於豬, 最易侵害母豬和架子豬。

  • 發病症狀

母豬一旦染上這種病,食慾減退、體溫高燒不退;眼睛結膜充血;耳朵背部頸部等地方顏色大面積呈紫色。還有部分豬發病時,其背、肩、耳、蹄和尾等部位,呈現腫脹、隆起、壞死、色黑、乾硬等症狀。

  • 致病原因

1、豬圈長期陰溼,糞便衛生不進行打掃

2、季節性變化,溼度溫度突然升高,豬體未能適應

3、豬飲用受汙染的水源,如被糞便、尿液汙染的水源

4、受棲息雜草上的丹毒桿菌感染

  • 預防措施

1、一旦出現上述病症,立即進行病豬隔離。並餵食足量青黴素類、頭孢類等藥物,保證豬體內有效血藥濃度。

2、如若病毒持續擴散,選用二聯苗或者三聯苗,進行免疫接種。

3、每年此疫情高發時期(5-9月),按照清開靈顆粒1公斤/噸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克/噸料的方式拌食飼料。

4、改善豬舍衛生條件,早中晚進行通風,保持豬棲息地乾燥,避免高溫灼曬。

以上就是有關於“豬丹毒”的知識問答了。這種病,只要及時治療,還是可以治癒的,並不可怕。


鄉村姚小妹


:母豬低溫症是一種因飼養管理不當,營養失調,體內產熱不足或散熱過多而引起母豬體溫下降的一種臨床綜合症。患豬都表

現為突然發病,體溫降至35℃~37℃,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廢絕,精神沉鬱,特別嚴重的還會出…

母豬低溫症是一種因飼養管理不當,營養失調,體內產熱不足或散熱過多而引起母豬體溫下降的一種臨床綜合症。患豬都表

現為突然發病,體溫降至35℃~37℃,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廢絕,精神沉鬱,特別嚴重的還會出現不能站立,肛門鬆弛、脫肛

等,患豬一般無其他病史。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往往造成母、仔豬共同死亡。

母豬低溫症多發生在嚴冬和春初,天氣突變是其誘因,多發生於體質虛弱、農村散養的帶仔或懷孕後期母豬。而在限位欄舍、水泥地面飼養,或長期飼餵生粉料、飲用涼水的母豬高發。

母豬發病後表現為,被毛粗亂,瘦弱,體溫降到36℃以下,嚴重的可降至35℃以下,精神高度沉鬱,反應遲鈍,食慾減少或

廢絕,臥地難起,嗜睡,強迫運動,呼吸加快,有時發喘,心跳加快,皮膚乾燥、缺乏彈性,肋骨顯露,畏寒打顫,耳鼻俱

涼,四肢厥冷,呼吸緩慢,結膜、口舌黏膜蒼白,有時嘔吐或流涎,不願讓仔豬吃乳。有的大便正常,有的大便乾燥呈粒狀

或腹瀉,尿量減少。懷孕母豬易早產、產弱仔或死胎,空懷母豬延期發情。病程一般7~10天,最後昏迷衰竭而死。

   

應加強飼養管理,補液、強心、恢復神經系統的正常調節功能,以補氣、血為主,採用中藥和西藥結合治療。對此病應

早診斷並及早正確用藥,如在治療中體溫仍下降,低於35℃,肛門極度鬆弛的病豬。治療可按以下處方進行:

(一)西藥療法。每100公斤體重母豬用50%的葡萄糖溶液120-160毫升、輔酶A 800-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B6 400-500毫克、

維生素C 2.5-4克,混合後一次靜脈緩慢推注(注射液加熱至37.5度效果更好)。頸部肌肉注射10%的安鈉咖注射液,按每公

斤體重0.4毫克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用3-4次即好。有條件的農戶可往飼料里加入適量的人工鹽和酵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