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是座城 -- 男人賭錢,女人賭情

媽閣是座城 -- 男人賭錢,女人賭情

男人在賭桌上總以為最後會贏錢,女人在感情中總以為最終會贏得男人。

而真正的賭徒最終都會輸掉。

《媽閣是座城》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和原著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是,小說中梅曉鷗對段凱文還帶有一絲個人感情上的牽掛。

而在電影中,梅曉鷗更多的是對段凱文的一種崇拜和信任,這種信任支撐了梅曉鷗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了這個欺騙自己的男人。

原著中,兩個人的感情建立的更加牢固一些,有多年的相識,有經濟上的合作,還有單獨在一起的小曖昧。

而在電影裡,侷限於時間篇幅的不允許,梅曉鷗似乎一下子就被段凱文套牢。

從一個億的託底資金,到十塊錢一碗的羊雜湯,梅曉鷗總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段凱文。

要知道,最後的段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徹底的賭徒,這個吃著煎餅讀完大學的男人,對自己有著強烈的自信,他從來不相信自己會輸。

而這種自信其實也感染著曉鷗,她也不認為段凱文會輸。

曉鷗堅信她沒有看錯人,所以雖然她急急忙忙地從內地趕回澳門,嘴上她說讓段去賭,讓他輸的傾家蕩產。

但是要知道女人嘴上說的和內心想的從來都是反著的。梅曉鷗一直在賭段凱文會有翻身的那一天。

所以在影片最後,她仍然還是笑著對監獄裡的段凱文說,我等著你還錢。

梅曉鷗對段凱文賭上了信任,即使是輸了,也僅僅是一億一千萬的賭債。即使當中有些感情,也和對史奇瀾的感情完全不同。

梅曉鷗對史奇瀾賭上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輸了,對於她來說就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梅曉鷗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找到史奇瀾,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讓史奇瀾收手,這種決絕和對待同樣上賭桌的段凱文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甚至當史奇瀾把3000萬還給梅曉鷗,梅曉鷗也毫不由於地把這筆錢,當做了對史奇瀾感情的賭注,全部梭哈。

只是在賭桌上,賭徒怎麼能笑到最後,梅曉鷗在感情桌上的結局,和段凱文在賭桌上的最後結局一樣,輸的一乾二淨,沒有留下任何一個籌碼。

所以當史奇瀾離開梅曉鷗的時候,梅曉鷗理所當然地去看看自己另外一個影子,給對方打打氣,也給自己打打氣。

這部電影,無非就是段凱文和梅曉鷗的兩場賭局,兩個人似乎一起輸掉了。

兩個人都曾經有相當大的籌碼,一個商場得意,一個則身邊從來不會缺追求者。梅曉鷗能看清楚賭桌上的段凱文,段凱文也能看清楚打感情牌的段曉鷗,而兩個人都看不清楚自己。

影片最後,梅曉鷗對史奇瀾說道,真正的戒賭並不是不去賭,而是知道什麼時間離開才是真正戒賭。

很顯然,梅曉鷗沒有做到,段凱文沒有做到,而史奇瀾做到了。

在牌桌上不僅能夠闖三關後淡定地離開,還能夠在梅曉鷗的溫柔鄉里待上數年也淡定地離開。

主動離開的人總不會輸。

史奇瀾拿最後贏的那把錢討好似地遞給梅曉鷗,然後就被丟在了風中,當然了,連3000萬梅曉鷗都捨得丟出去,更何況那區區的幾萬塊錢。

賭徒可以很瀟灑,可以如同段凱文一樣,虎瘦雄風在,即使是在監獄裡,也對未來有一個宏偉的目標。也可以如梅曉鷗一樣,將幾千萬和心愛的人一起丟棄,然後轉身離開。

只是賭徒總歸就是輸家。

回到電影。

李少紅導演對於人物內心的把握熟練度要遠遠好於對於劇情的把熟練度,我覺得也許是多年來她更多執導電視劇的緣故。

所以要把一部有多條線索共同發生,並且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的故事,壓縮在二個小時之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很多導演來說,改編長篇小說都很困難。

所以在某些方面,電影處理的稍顯侷促。

比如即使是提前看過原著,仍然會覺得梅曉鷗和前夫的感情糾葛,和史奇瀾的相識相知,和段凱文的惺惺相惜,都有些跳躍感。

相信如果沒有看過原著鋪墊,看影片前半部分,會覺得節奏有些“趕”,即使用了大量的旁邊來做修飾性的說明,也並沒有很好地把背景交代清楚,直到後半程,隨著人物角色表現的逐漸完整之後,影片才變得流暢起來。

演員之間的對手戲也才更加出彩。

說到演員,不得不說,影片對演員選擇的把握做的非常不錯,白百何挺適合出演這樣的角色,她本身就是個敢說敢做的青島大妞形象,出演一個感情豐富的“風塵”女子,表現得既有連貫性,又有突破性。

在影片中,白百何很好地把握住了理性和感情兩種心態的切換,從來不上賭桌,但是卻總是賭上自己的感情。

當為感情下賭注的時候,梅和段是一樣的表情。

在北京和段凱文喝酒的那一齣戲,白百何就把一個賭徒的孤注一擲表現得非常到位,而在羊雜湯店裡,梅在面對段又提出借200萬時候的那個眼神,表現的更加傳神,那個表情的潛臺詞就是:我已經輸了這麼慘了,即使是再輸200萬又能如何。

當然既然是女人,就有歇斯底里的時候,錢不是梅曉鷗所有的籌碼,感情才是,所以當感情籌碼也輸的一個不剩的時候。

白百何則展現出來了一個賭徒的絕望,給史奇瀾打包行李的那場戲就是最好的詮釋。

只要有吳剛出演的電影就絕對不能不提吳剛的表現,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幾乎成為吳剛的標配,所以我們從看不到吳剛的發狂。

就像《人民名義》裡,達康書記在車裡的那個眼神一樣。無論是什麼樣的場面發生,吳剛總會用那份標準的鎮定和自然來應對。

除了淡定,吳剛還把一個賭徒的“賴”性表現的非常到位,欠錢是天理,不還是正道。

無論梅曉鷗用什麼話來刺激他,他也總是能找到合適的理由來應對,從一個初入賭場的新手到一個四處拆借的老油條,唯一不變的就是對自己和未來的迷之自信。

相比較而言,黃覺的表現就普通了很多,畢竟他飾演的史奇瀾不是一個標準的賭徒,那麼可以塑造的空間也沒有那個大。

最後跳出賭桌的他反而讓這個角色顯得更加平淡了一些。

影片做的最好的還是對梅、段兩個賭徒的心理刻畫,尤其是對梅曉鷗的描寫,女人的心理,賭徒的心理,完全展現了出來。

稍有不足的地方大概是對於賭局的展現,不知是不是審查的緣故,在賭桌上,段凱文的一擲千金的瘋狂體現的並不是很有衝擊力,如果能夠把牌場表現得再彪悍一些的話,影片的可看性也會更強一點。

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值得推薦一看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