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三代是禪讓還是政變?

噯寳鋇


堯舜禪讓帝位只是傳言,那麼這個傳言是如何而來的呢?原來,孔子閱遍天下之書,發現上古只有堯舜禹三人不是世襲帝位,於是便稱‘天下德者居之”,以堯舜禹為天下君主的榜樣。經儒家世代宣揚,便有了堯舜禹禪讓的故事。

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懷疑,《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出土於西晉時期的《竹書紀年》一書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書中記載:“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唐代的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中說:“舜放堯於平陽”,又說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

  看來古人已經懷疑堯舜禹禪讓制度。


花開水不流


我們知道,在太古社會時期,,出了三個有名的帝王“堯、舜、禹。”他們的天子之位都是由前任禪讓而來的。堯和舜都沒有把天子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禹成為天子後,就成立了夏朝。本來他也是把天子之位傳給伯益的(顓項和少典氏後裔)。但是他的兒子啟通過一些武力手段最終當上了夏朝的最高領袖。這也是禪讓制過度到世襲制的標誌。中國古代也正式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世襲制度。

堯、舜和禹他們自己都是有兒子的,為什麼不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原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天子的繼承人都要由各部落組成的聯合會選舉產生,原天子有提名權(不能提名自己的兒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立好了接班人了。

那麼,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王權的不斷加深,社會私有制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作為三個帝王(堯舜禹)的後代們,可能也想過通過軍事政變使自己最終坐上“龍椅。”我認為都會有這種想法的。啟不是最終成功了嗎?

當然,在那個時代,禪讓制還是社會主流的時候,繼承大位的條件還是看誰的功勞最大大。不然,縱使你是皇帝的親兒子也不行。

三代禪讓,千古佳話

要問堯、舜、禹三代帝王是不是禪讓而來的天子之位,我想說,那一定是的。

當然,他們選定的繼承人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也都很支持。但是作為選定的繼承人,也會考慮到前任有兒子之類的。雖然自己是法定繼承人,但是也要稍微推辭一下,看看各諸侯是支持前任的兒子還是支持自己。如果不支持自己,自己當的也沒意思,如果都支持自己,那自然更好了。於是 ,在堯或者舜死了之後,就有了下面兩件有趣之事。

第一件,堯因為賞識舜的才敢,所以就叫他協助自己處理政事。後來舜乾的的卻不錯,堯就宣告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堯死了,三年喪事過後,舜就避開他的兒子丹朱到南河之南去了。而那些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是去朝拜舜,歌頌的也是舜。於是,舜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就即天子位了。

第二件,後來,舜也是和他的前任君主一樣。把天子位穿給了德才兼備的禹(大禹)。在舜死後,禹也是如法炮製,躲避舜的兒子商均。而那些諸侯亦是不去朝拜商均,反而去覲見禹。於是,大禹在眾諸侯的支持下也順利即天子位了。

我認為堯舜禹三代是禪讓的天子之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王權的逐步加深,原有的勢力平衡被打破,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成為了必然。就像禹傳位於伯益一樣,禹的兒子因為夏朝王權的更為深厚,所以他藉此培植了自己強大的勢力。而伯益雖然有才,但是勢力不足。禹傳位於他之後,他也免不了被啟(禹的兒子)把位子給奪了。所以,堯舜禹三代能夠順利禪讓是有他的基本條件的。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強,那麼,禪讓就能繼續下去;而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弱,那麼,就算他再怎麼德才兼備,位子也遲早被奪,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了。


朝陽白露


堯舜禹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遙遠,要想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也並無過多真實史料,只能靠零星記載和民間傳聞。暫且就我說知道了解的,堯舜禹三代權利的傳承,來說說之間的關係。

一、堯傳位於舜

相傳皇帝之後,在中原大地上,逐漸崛起了諸多部落,他們不管是人口、面積,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這些部落的首領,掌管著各自部落內的一切資源,並代表部落外出與其他部落進行談判。到了後來,這些部落覺得,單獨存在的話各部落之間會經常發生爭鬥,還不如組成一個部落聯盟,從而避免爭鬥。於是,在經過一番上商議和討論後,起初,推舉了年紀比較大的“堯”做了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

後來,堯的年紀隨著一天天增大,便產生了推選下一個部落聯盟首領的想法。他的手下知道後,及開始推薦堯的兒子丹開,讓他做新的部落聯盟首領。可是,堯聽了後,搖了搖頭沒有同意,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太過於武斷,還喜歡欺負別人,並不適合當首領。

這時候,又有人推薦了一個叫做舜的青年人,說他品性很好,很熱心腸,適合當首領。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對他考察了一段時間,最後發現舜確實是個能幹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把部落首領位置傳給了舜。


二、舜傳位於禹

禹的父親,在舜的時代就掌管水利事宜,不過為人沒什麼才能,導致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百姓遭殃。後來,舜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官職給撤了,經過別人舉薦將禹提拔到了他父親的位置,主管治理洪水的事宜。

禹是個能幹事的人,在結婚後四天,就匆匆踏上了治理洪水的地方。他帶領人們,走遍千山萬水,查看險情,搬運石頭,建立防洪堤壩。河道擁堵的地方,就親自下水疏通。就這樣,憑著他的聰明以及身先士卒,那些以前洶湧無比的河水,成為了緩緩的水流,不僅不再威脅百姓生活,還給農田帶來了灌溉。

這一切,舜都看在眼裡,認為禹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於是在臨終前將部落聯盟的首領位置傳給了禹。


三、禹的傳位

禹雖然治理水患及國家方法有佳,但是他在掌握了所有的權利之後,逐步開始有了私心,不再想學先輩那樣選賢者而傳位,他想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啟。

在他老年時,人們紛紛推薦和他一起治水的功臣伯益,他擔心自己兒子的位置不保。所以,禹先下手為強,給了伯益一個虛職,自己的兒子獲得了實權。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啟,立刻繼承了權利,最後和伯益發生了戰鬥。結果是,啟戰勝了伯益,坐穩了首領。後來,啟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王朝,就是我們說的夏朝。


四、小結:

所以,堯傳位與舜,舜傳位與禹,這兩代都是禪讓,賢者居之。而到了禹,他有了私心,就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把禪讓制變成了繼承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