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各家各戶還在存儲糧食嗎?家裡還有甕嗎?

隆堯李氏


現在還有一些農民在存糧,存的糧食並且是一年頂一年的不間斷循環往復,他們覺得在自己的房屋裡垛上幾袋糧食,心裡邊就踏實不恐慌了。

至於往大甕裡藏糧食這種現象少見了,一來大甕笨重佔地方,二來放在裡容易潮溼黴爛,現在有的扔掉了,還有的人當水缸用。以前沒有尼綸袋子,唯一的辦法就用大甕或者訂個木箱來存放,再放不下就用席圈就地存放。現在雖然不象以前能打各種各樣的糧食了,但他們也要把常吃來幾種糧食存放幾袋的。

就比如說山區適宜種穀子,現在每家都要存放幾袋的,太多的就在秋冬季就賣了,這會兒的小米價格很貴一斤都能賣到四五元,可再怎樣貴農民還是要存放的,總怕沒自己吃的了。小米是新的好吃,一但存的過了年就要發白,米就感覺不好吃了,可他們連年總是把新米賣掉,自己吃舊米,這是許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

再一個是平川人家存放小麥的還有,雖然說大多數人不願意種小麥了,買著吃也是挺方便實惠的。可有的人認為自己麻煩點種上更靠實,他們知道買來白麵裡有添加劑,人吃了不健康,所以有部分人還堅持自力更生種有機作物,吃綠色食品來生活。


愛說的大叔字字暖人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改變,交通運輸四通八達,生活用品琳琅滿目,取消了以前存貯積累的理念。並且由於糧食生產使用化肥,私人存貯難度較大,受潮易生蟲,多數人不存糧,既是有存也不多。相信有黨的正確領導,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人民有能力戰勝一切困難,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李爾勳1


現在農村各家各戶還在存儲糧食嗎?家裡還有甕嗎?

在北方地區,這些年來,小麥的商品化率明顯提高,除了部分年齡大一些的農民還會存一定比例的糧食,作為備荒備災的“儲備糧”,大多農民都是選擇要麼收穫下來之後直接出售,要麼找個合適的時間直接全部出售。然後家庭用的口糧,如麵粉、麵條、饅頭等也是直接去購買。

從北方農村的儲糧條件來看,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很多農民會把收穫後沒有出售需要存一段時間的糧食放在樓上或一個單獨的房間,但前些年所謂的糧囤儲糧,還是不多見。更多的是蛇皮袋存儲,方便再整曬或出售。

南方地區是水稻主產區,鑑於加工工藝的不同,很多農民還保留著留口糧的習慣。在新稻穀收穫之後,留下足夠家人吃的口糧之後,剩下的出售。這個比例根據家庭的人口、是否外出打工等等綜合考慮。

時至目前,國內外糧食危機的風險,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而變得微妙了起來。雖然國內的口糧品種庫存充足,進口量比較少,但在大疫大災之年,國人的傳統備荒心態再次被調動了起來,城裡的居民最近不少出現了去買米買面屯糧的情況,很多大爺大媽們都憂心忡忡的怕缺糧;農村的人們也在議論要不要屯糧不賣,當然相對來說要更有底氣一些,畢竟地裡只要長著莊稼,農村人的心裡就比較安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