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究竟有什麼內涵?

nnnmh


黑色幽默,是一種荒誕的、變態的、病態的文學流派,把痛苦與歡笑、荒謬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的喜劇,而電影《驢得水》就是這樣一般在笑著流淚的電影。

一.驢得水的最初含義,只是驢得水

電影的開頭就是村裡的驢舍著火了,需要用水澆滅,但是老師們都拒絕了,因為全校老師的生活用水都要通過這條驢子來獲得。所以最普通的含義就是通貨驢子來獲取水。

但這個結局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卸磨殺驢。明明這隻驢子是幫你們拉水的唯一工具,但是你們卻連安身之處都不管不顧,側面便看出來這些人的冷漠與自私。

二.《驢得水》中的驢是“銅匠”,水暗喻“美元”

因為校長虛報了老師,但是因為上級要來考察這位老師以此獲得美國人對他的資助,所以讓銅匠冒充驢得水老師,所以深層含義是學校乃至領導,想通過驢得水來獲得金錢,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和學校的發展

為了獲得這次資助,有很多人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東西,最終卻落得一場空的悲慘結局。

三.驢得水是對教育亂像的批評

在美國著名的驢象之爭中,納斯特畫了一頭驢登在《哈潑斯週刊》上,以諷刺當時北部反對內戰的民主黨人。這幅漫畫加深了人們頭腦中“民主黨即驢子”的印象。驢子雖然笨頭笨腦,卻被民主黨人視為既聰明又勇敢的動物,這已經是比較誇張的一種說法了,但是在電影《驢得水》中更加諷刺的是是把這個當做一個人名,還是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人名。可以稱只為“”驢老師”。通過一個驢,來諷刺教育亂像。

為了獲取利益,這群老師們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與道德,在黑暗的官僚之下,他們選擇順從並且助紂為虐,哪怕是出賣自己平時要好的同事也再所不惜。教師的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道德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

四.對於銅匠而言,驢得水三個字是改變他命運的機會。

銅匠本就身份卑微,而且家庭地位底下,被自己的妻子辱罵,好不容易通過冒充驢得水而獲取了金錢、地位、榮譽乃至出國深造的機會,驢得水這便成為他的生命之源。但是驢子就是驢子,銅匠就是銅匠,再怎麼包裝,都會迴歸與本質。

最為感嘆的是最後謊言被拆穿,現實卻已久,他們都沒有改變,依然是那麼骯髒,最後問“一曼呢”,早已經忘記了曾經他們對她的傷害!


娛樂無人機007


《驢得水》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這些僅僅是一些簡介,真正的內涵有幾個人懂?

根據話劇改編的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劇情給人感覺很是熟悉,身邊常有耳聞。四位不甘清苦、想給山區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條件的老師,為了爭取教育局多撥款,活生生捏造出一位“驢得水”的老師。又逢一位國際友人想資助教育學家,教育局便派人圍著老外的腰包制定計劃,物色人選。聯繫後面的劇情,不禁聯想到《兒子的大玩偶》中有一段萬仁導的《蘋果的滋味》,幾個窮苦孩子的父親不幸被美國將軍的汽車撞傷,老美打算彌補過錯,補貼給他們不菲的金額,還帶一個孩子去了美國留學,哀事變喜事。只是不同於這個故事,在這裡老美的資助,被教育局各部門扣下了三分之二,這個差異想想很有意思。跟不少搖著喜劇幌子的電影一樣,《驢得水》把取樂精神的觀眾“騙”進影院,隨後又自覺地延伸分解出許多喜劇的悲劇因子。大喜大悲兩相照,笑過之後又需償還以悲。但最後觀眾看到的其實只剩一團陰雲瀰漫,先前的喜樂也被無情碾碎。《驢得水》就是這樣一類電影,前段在笑,後又哀的掉淚。

電影很明顯前後也在劇情發展中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以女教師一曼令人訝異的“睡服”為界,圍繞兩次特派員造訪學校。第一次特派員盤算的利益秘密隱藏,只有荒誕的、反諷的喜劇元素。圍繞著老師們的是一段段葷腥的調侃,能搔到觀眾胳肢窩,效果是自然的。後半段雖語言和情節上仍有不少討觀眾發笑之處,但一些人的善良被利用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人物醜陋的嘴臉畢現,他們在被迫促成一個更大的騙局,還能笑出來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觀眾。《驢得水》驚人的地方就在這裡,後半部分觀眾若是試圖讀出影片的隱喻,就再也笑不出來,而是一點點沉下去。電影設置年份還故意定在1942年,國民黨執政時期,這自然是為了避免審查的刁難,把有著汙點的教師形象和貪腐的官員規劃到舊世界,為結尾絕望的孫佳奔赴延安“新世界”做準備。意識到這一點,這個故事所指的就不僅僅是對人性醜惡的揭露,利益的貪食,更無關教育,而是中國歷史微觀的演義。

前陣子因為在讀李劼的評論《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發現《紅樓夢》所強調和呼喚的也正是《驢得水》的內在立意。假作真時真亦假,最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女教師一曼結尾的自殺,孫佳未卜又盡人皆知的風雨前程。和大觀園的衰落,丫鬟小姐的死傷一樣,象徵著歷史文化不會再有創造性的止步。豹的精神不再,連兇猛的豹子也遭綿羊獵殺。李劼從《紅樓夢》中看到男女關係其實蘊藏著人類文化歷史的全部信息。像是中國的二十四史塗滿了權力爭奪,蜂鳴盜起,文化氣脈卻日漸衰微,或許能歸結到歷史中不見愛情和出類拔萃的女性。中國歷史是由泥質的男人寫就的,從秦始皇修築長城以期江山無疆,孔孟之道成為道德的規約,文化歷史就再無靈巧和進步可言了。即便是李白辛棄疾那樣的豪放文人也不過是未能超脫、囿於幾千年文化監獄的俗人。女性在歷史中審美意義上的闕如,致使中國幾千年一成不變。於是從《驢得水》兩個女性角色,尤其是女老師一曼,以及她所影響的副本形象,能夠試著找出《驢得水》對歷史的暗指和期待。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女老師一曼總是笑意盈盈的,不管面對什麼,一概說著趣話,一臉天真的神情。前半段圍繞著一曼的鏡頭,都是明媚陽光的。比如她剝著蒜頭清唱著歌曲,在她自殺後迴響起這段歌聲,我們才回覺其蘊藏的美好向往,從“昆明不下雪”的調皮到“我在上海,哪還有周璇的份兒”那段與校長在熒光燈之下自由舞步的驕傲,旗袍與高跟鞋的特寫,一曼的美麗和可愛,真實投射在人心裡。

而一曼超前的性觀念,更是一種對男性強加於女性道德的無視,她的內心沒有負擔。李劼也在《紅樓夢》中分析對比,賈寶玉曖昧的同性關係與淫慾的濫交之間,讀者能夠分出何者是健康的。那麼觀眾會從一曼的主動與大膽說出來的生理要求,與教師裴魁山不明朗的關係,聞到什麼不適粗野的內容嗎?在方正面孔的裴魁山語重心長對一曼做出道德規勸後,一曼很是尷尬地回答他:“我就是這麼一個人”,受不了各種條條框框的制約。於是她跟銅匠的結合,一方面有著為了成全騙局和利益獻身的意味,更多是她自願去追求生理愉悅,沒有強迫和隱忍的意思。只不過她開放的觀念,到現在恐怕也不見的有多少男同胞會接受,更何況她是一位為人師表的教師。接著有意思的局面就出現了,一個灰頭土臉、沒有受過教育的銅匠,用他被官方語言陌生化的蒙古語歌謠抒發內心之愛,經過身份差異懸殊一曼的點撥,相送的一綹髮絲,讓他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人生的詩意所在,這是女人之於男人的創造意味。如同在《紅樓夢》中,對照大觀園外骯髒的男人世界,寶玉在黛玉的一次次垂淚和各丫鬟的影響下,由頑石最後煉成了一塊璞玉。臨行的銅匠感受到校長“有教無類”的道理,又得到校長女兒孫佳極其重要的教誨幫助,很快改頭換面,肚子裡有了營養內涵。可是誰也沒想到,後來銅匠的嘴臉,變成了《動物莊園》裡豬的形象,高高在上地殘暴無恥起來,真正變為一頭享樂的牲口。因為特派員的突擊造訪,一曼與銅匠的事情敗露,銅匠的潑婦老婆前來鬧事。一曼與潑婦起了爭執,這時銅匠竟突然挺直了腰板,敢對潑婦怒吼,像個英雄一般含情脈脈解救一曼。一曼怕他壞了校長的大事,不得已違心罵銅匠是牲口。如果說一曼把銅匠變成了一個人,那麼在此刻她又掐死了銅匠。缺少了女性創造性的指引,銅匠精神上便不再向人努力,只剩下外表端正的人皮,內心很快蛆蛀成了怪物。那一綹頭髮落地,銅匠的樸質無存。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得勢銅匠的狠心,他對一曼殘忍的報復,一剪刀一剪刀毀滅了一曼“花”的精神(一曼總在採花)。銅匠永遠無法再意識到他正在毀滅的女人,同時也是塑造他的人,給了他能力毀滅一曼的人。這樣說一曼是自己毀了自己,但她在罵走銅匠後,就羞愧地蹲伏在地向銅匠道歉。毀滅他們的是整個騙局,是人性沒有底的貪惡,和人被腐蝕的軟弱。而利益分明裴魁山的轉變,也很好理解。在山坡上,愧疚的校長談到一曼時,裴魁山竟只惦記著錢該怎麼分。他固然貪財,但說白了在前的是內心女神精神的失落,他的道德觀念無法接受一曼的放蕩,校長和周鐵男的縱容更點燃了他內心潛藏的惡念。當他憤怒哀傷地前去拯救失足的一曼,卻只敢站著窗臺沒有向前,他被嚇呆了。兩個月後,披著貂絨的裴魁山,對曾經愛慕的一曼只有鄙夷輕視。在咒罵一曼時,只有他是發自心底認定一曼是婊子妓女,開始處處與惡人沆瀣一氣。女性在這裡被徹底壓制,鬚眉濁物唱起了大戲。

反觀另一個男性角色周鐵男,從頭至近結尾,他都一種脾氣火爆、講話口無遮攔的性格。差點幾次在特派員面前把校長的騙局戳穿,對小人得勢咬牙跺足。當銅匠要剪一曼的頭髮,威脅孫佳做新娘時,他都表現出了令人敬佩的骨氣。這是一個本真的人,他與一曼的相近敬重,戀慕是非分明、執拗說一不二的孫佳,應該說是這兩個女性讓他的本真得以保持。但當射出的一顆子彈從頭顱擦過,死亡的威懾即使仍有孫佳的不妥協,他的善惡觀也被瞬間抽空了。他求助孫佳扮演銅匠的妻子,說孫佳幼稚,“就是一個小孩”。在孩子天真面前,映襯的是醜陋的成人世界,但這個故事混入的又不只是成人世界那麼簡單。像李劼所說:創造不經過審美的過渡而直接進入歷史,使歷史顯得暴虐和殘酷。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女人犧牲的悲劇便成了勢在必然。一曼被剪了“陰陽頭”,半瘋半癲地在田野採她心愛的油菜花。裴魁山整個變為利益組織的走狗,被悄然轉念的周鐵男,說話語氣也有了紅衛兵的模樣。在一曼要被大兵侵犯時,他也只是齜牙咧嘴呆立一旁。只有校長能洞觀這一切,但還是不得不毀滅掉一曼,勸她做一個不問世事的聾啞人,免遭他人再傷害。他的一再妥協,也令人不齒。被剪髮的一曼如同看破紅塵,她的自殺,並不是人生境界,卻是歷史的終結。周鐵男的淪落,讓怒目圓睜的孫佳絕望。校長又親手把面無表情的女兒,屈送給一個只剩邪惡面孔的銅匠做新娘。電影中的幾聲槍響,一聲比一聲嚇人。銅匠的潑婦老婆的闖進婚殿不明所以的按槍,將整個騙局戳破,更讓人覺得荒誕。故事走向失控,也只有槍能解決了。孫佳對著鏡頭唸叨“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了,就只會更糟。”乍聽起來說教腔刺耳,片刻又脊背發涼。沒多久,還是窩裡鬥,還是須眉的老一套遊戲。水性越來越少,泥性越來越多。這種政治文化,處世哲學,已不忍細看。故事中學校地點設置在一個要走二十里山路才能打到水的地方,人和驢得水才能活,水顯得那麼重要。如果“驢”可以指片中的幾個男性教師角色和銅匠,女性角色指“水”,這幾頭驢都幸運得到過水,然而水在最後卻被廢棄。

目前我心目中的國產片年度最佳頒給了《驢得水》,這是一部從笑點淚點臺詞配樂到思想都無可挑剔的喜劇。很多喜劇的內核,往往是悲劇,《驢得水》也是這樣,用黑色幽默手法講了一個很悲傷的故事,它海報上寫了一句話“講個笑話,你可別哭”,不好意思,我哭了。《驢得水》的故事題材非常敏感,“品行不端”的鄉村小學教師欺上瞞下騙取公餉,看完後暗暗吃驚,這電影略符合國情吶。電影裡很多橋段,都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參考系,觀眾會心一笑,堪稱大型魔幻現實主義,它得以過審公映讓人不禁感慨“審查制度愈發明朗化了啊”。






唇齒柔情


《驢得水》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這些僅僅是一些簡介,真正的內涵有幾個人懂?

根據話劇改編的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劇情給人感覺很是熟悉,身邊常有耳聞。四位不甘清苦、想給山區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條件的老師,為了爭取教育局多撥款,活生生捏造出一位“驢得水”的老師。又逢一位國際友人想資助教育學家,教育局便派人圍著老外的腰包制定計劃,物色人選。聯繫後面的劇情,不禁聯想到《兒子的大玩偶》中有一段萬仁導的《蘋果的滋味》,幾個窮苦孩子的父親不幸被美國將軍的汽車撞傷,老美打算彌補過錯,補貼給他們不菲的金額,還帶一個孩子去了美國留學,哀事變喜事。只是不同於這個故事,在這裡老美的資助,被教育局各部門扣下了三分之二,這個差異想想很有意思。跟不少搖著喜劇幌子的電影一樣,《驢得水》把取樂精神的觀眾“騙”進影院,隨後又自覺地延伸分解出許多喜劇的悲劇因子。大喜大悲兩相照,笑過之後又需償還以悲。但最後觀眾看到的其實只剩一團陰雲瀰漫,先前的喜樂也被無情碾碎。《驢得水》就是這樣一類電影,前段在笑,後又哀的掉淚。

電影很明顯前後也在劇情發展中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以女教師一曼令人訝異的“睡服”為界,圍繞兩次特派員造訪學校。第一次特派員盤算的利益秘密隱藏,只有荒誕的、反諷的喜劇元素。圍繞著老師們的是一段段葷腥的調侃,能搔到觀眾胳肢窩,效果是自然的。後半段雖語言和情節上仍有不少討觀眾發笑之處,但一些人的善良被利用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人物醜陋的嘴臉畢現,他們在被迫促成一個更大的騙局,還能笑出來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觀眾。《驢得水》驚人的地方就在這裡,後半部分觀眾若是試圖讀出影片的隱喻,就再也笑不出來,而是一點點沉下去。電影設置年份還故意定在1942年,國民黨執政時期,這自然是為了避免審查的刁難,把有著汙點的教師形象和貪腐的官員規劃到舊世界,為結尾絕望的孫佳奔赴延安“新世界”做準備。意識到這一點,這個故事所指的就不僅僅是對人性醜惡的揭露,利益的貪食,更無關教育,而是中國歷史微觀的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