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報道(駱秋妤):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廣西玉林市興業縣西北部的葵陽鎮四新社區,那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就是最好的詮釋。

  

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橫穿四新社區的硬化道路 攝影 駱秋妤

  

  四新社區距葵陽鎮政府約6公里,轄區面積13.42平方公里,集“廣西村民自治模範村”“自治區綠色村屯”“自治區衛生示範村”“星級社區”等榮譽稱號於一身。在四新社區,有適合年輕人活動的青年廣場,適合兒童玩耍的水上樂園,以及供當地村民進行休閒娛樂的瓦窯公園。另外,四新社區可容納1000人的社區養老院已投入使用。

  扶貧扶智 扶貧路上不落一人

  發端於2010年的一場變故,四新社區15歲的貧困戶袁華基,5歲那年便成為了戶主。那一年,他永久失去了父親;6年後,他的母親改嫁,留下了7歲的弟弟。

  

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袁華基(右)帶著弟弟袁華績(左)在自家門前的院子裡忙活 攝影 駱秋妤

  

  2015年底,該社區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貧困人口276人,2016年—2019年,累計實現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221人脫貧。目前,尚有貧困戶2戶、貧困人口3人未脫貧。在讀初中的袁華基和袁華績一家便是其中的一戶。

  “打半桶水就行,太滿了你提不動。”4月30日清晨,袁華基帶著弟弟袁華績在自家門前的院子裡忙活。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兄弟倆延遲返校,他們便在家裡幹起了農活。最近除了忙活菜地裡的活,他們又多了一項日常工作:餵雞。

  “雞苗是政府的工作人員送來了的,免費的,他們說等雞養大了還可以幫我們拿去賣。”今年15歲的袁華基,顯得比同齡人更成熟一些。

  “目前,這兩兄弟享受的是低保和教育資助兩大政策。”據袁華基幫扶聯繫人李曉東介紹,袁華基兩兄弟在上學期間,基本學習生活開支得到了良好保障。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創美麗家園

  2015年前,四新社區還是一個村。四新社區黨委書記袁秋華以“產業富民、基礎便民、服務惠民”為目標,廣泛發動群眾,大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努力打造宜居鄉村,取得了良好成效。是年3月,四新村升級為社區。“現在不出社區,我們就可以在服務大廳辦理勞保、低保、合作醫療等業務。”近日,在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辦理業務的居民黎子慰說。

  

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四新社區文化廣場一隅 攝影 駱秋妤

  

  如今的四新社區,躍入眼簾的是一座雕樑畫棟的牌坊門。從牌坊門進去,可以看到一幢幢新居鱗次櫛比,一所所學校整修一新,一條條道路寬闊平整。在該社區法治文化廣場入口處,矗立著兩座金色的雕塑,一座是穀倉雕塑,另一座是農耕雕塑。“他們象徵著四新社區居民通過勤勞致富,豐衣足食、殷實幸福,也象徵著四新社區居民埋頭苦幹、奮發向上的孺子牛精神。”袁秋華說,目前,在雕塑旁邊,一座恢弘的鐘樓正在建設中。據悉,建設鐘樓的錢均為村民自發籌備。

  

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四新社區村集體經濟產業之魚塘 攝影 駱秋妤

  

  目前,四新社區生產發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據悉,該社區有一個生態養殖示範點,同時通過招商引入玉林市溫氏蛋雞場,發展社區集體經濟,著力發展沉香、水稻、果蔗、養雞、養豬等優勢特色農業。該社區還與廣西興業縣光伏惠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把全社區貧困戶納入合作社成員,享受合作社收益分成;另外,該社區配套兩個汙水淨化處理廠,將社區的汙水綜合處理後再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玉林市興業縣四新社區走訪見聞: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四新社區汙水處理廠一隅 攝影 駱秋妤

  

  四新社區的居民們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離不開袁秋華的努力。10多年來,袁秋華親自參與了社區建設,並目睹了社區一天天的變化。他說:“今年我們還將繼續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不斷豐富鄉親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脫貧不是終點,我們要實現鄉村振興,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