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理論”獲諾獎,與我國扶貧實踐遙相輝映

“脫貧理論”獲諾獎,與我國扶貧實踐遙相輝映

江德斌

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將這一獎項分別授予了三名美國經濟學家,其中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來自哈佛大學,以表彰其“利用實驗性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所做的貢獻。(10月15日人民網)

在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諾貝爾經濟學獎對經濟學家抗擊全球貧困的努力予以認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一項純粹的學術獎,也是對全球各國脫貧工作的認可,與我國扶貧實踐遙相輝映。

貧困是一個世界難題,世界銀行對“極端貧困”的定義是每天生活費不到1.9美元,一年約合694美元,截至2015年,全球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總人數為7.36億。與貧困做鬥爭,擺脫貧困的束縛,乃是世界各國需要面對的大問題。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名發展經濟學者,主要依據就是他們在減貧方面做出的貢獻,不僅取得了實踐驗證,亦影響到許多國家的扶貧政策。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頒獎辭中寫道,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他們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其研究重點放在了諸如健康、信貸獲取和採用新技術等重要領域上。目前,田野實驗已成為發展經濟學家評估減貧措施效果的標準方法。

“脫貧理論”獲諾獎,與我國扶貧實踐遙相輝映

有效的扶貧政策,和政府的投入與執行是相輔相成的。1978年末時,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8年末時,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我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世界銀行2018年發佈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我國在扶貧工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很多實踐證明,扶貧不僅要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更要幫助他們培養技能,實現“造血式”扶貧,才能徹底擺脫貧困,這也與經濟學家的觀點不謀而合。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的研究就發現,對於窮人群體而言,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

“脫貧理論”獲諾獎,與我國扶貧實踐遙相輝映

從扶貧的有效性考慮,扶貧要先扶志,政府要為貧困人口提供多元化教育資源,低廉的醫療救助,因地制宜培育生產技能,樹立起堅強的自立精神、拼搏奮鬥毅力。而且,貧困問題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發展,關係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扶貧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要廣泛動員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廣大民眾,善用各種社會資源,共同攜手與貧困抗爭。近年來,拼多多大力傾斜資源和技術,並通過“拼農貨”模式,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4.185億用戶的快速通道,將全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時代不斷變化,扶貧也需要順應潮流,持續創新模式。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我國互聯網科技處於領先地位,政府制定了《網絡扶貧行動計劃》,鼓勵、引導網信企業、網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網絡扶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裡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

比如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等實施的村播計劃、新農商計劃、農貨節、多多果園等電商扶貧模式,不僅實現了農貨上行,還幫助貧困人口掌握網絡銷售技能,培養了電商管理人才,為網絡扶貧做出了創新貢獻。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臺註冊地址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數量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額達162億元,經營類目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預計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累積觸達並幫扶17萬建檔立卡戶,新電商扶貧創新能力可見一斑。

目前,距離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僅剩一年多的時間,剩下的主要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非常艱鉅。各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應進一步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扶貧政策,結合經濟學家的減貧理論,創新探索更有效的脫貧模式,幫助貧困地區徹底拔掉“窮根”,為全球減貧事業奉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