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蝨個頭雖小,防治難!別擔心,這裡有好方法

白粉蝨俗稱“小白蛾”,隨著溫室大棚面積的擴展,溫室的溫度和溼度環境為其供給了生存和滋生的場合,因此造成了粉蝨的連年發生,嚴重危害了蔬菜正常生長,特別是對大棚蔬菜危害更大。

3月24日來自甘肅白銀市的農管家用戶薛發來圖片向農管家的專家諮詢:“黃瓜這樣屬於什麼病,用什麼藥好?”下面一起來看看專家是如何解答的。

白粉蝨個頭雖小,防治難!別擔心,這裡有好方法

農管家專家解答:

王桂蓮(山東省菏澤市——擅長領域植保技術、栽培技術)

白粉蝨,用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阿維菌素十螺蟲乙酯等防治。

劉風花(山東省菏澤市——中國棉花協會會員 第四屆金草帽專家)

白粉蝨,用功夫,聯苯菊酯烯啶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防治。

夏英三(山東省臨沂市——擅長黃瓜、豇豆、韭菜、辣椒等作物)

白粉蝨,抗藥性強,可以用烯啶蟲胺,吡蚜酮,噻蟲嗪,噻嗪酮,藜蘆鹼,螺蟲乙酯噴霧防治。

毛維山(雲南省大理——擅長領域植保技術、栽培技術)

白粉蝨危害用吡蟲啉,吡蚜蚨蟲胺,螺蟲乙酯,烯啶蟲胺,啶蟲脒,噻蟲嗪。

馮濤(安徽省 六安市——擅長領域植保技術、土壤管理)

白粉蝨危害,建議使用聯苯菊酯+烯啶蟲胺或噻蟲嗪噴施防治。

農管家知識小課堂——黃瓜白粉蝨

生活習性

成蟲對黃色有強烈趨性,但忌白色、銀白色,不善於飛翔。在田間先一點一點發生,然後逐漸擴散蔓延。田間蟲口密度分佈不均勻,成蟲喜群集於植株上部嫩葉背面並在嫩葉上產卵,極不易脫落。

隨著植株生長,成蟲不斷向上部葉片轉移,因而植株上各蟲態的分佈就形成了一定規律:最上部嫩葉,以成蟲和初產的淡黃色卵為最多;稍下部的葉片多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為初齡若蟲、老齡若蟲、蛹。

為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群集在葉片背面,口器刺入葉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葉片褪綠枯萎,果實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響減產。

白粉蝨個頭雖小,防治難!別擔心,這裡有好方法

傳播病毒病,白粉蝨是各種作物病毒病的介體;

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種群數量大,群聚為害,能分泌大量蜜液,嚴重汙染葉片和果實,往往引起煤汙病的大發生,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

發病規律

溫室條件下一年發生約10餘代。在自然條件下不同地區的越冬蟲態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蟲在雜草上越冬。

繁殖適溫18~25℃,成蟲有群集性,對黃色有趨性,營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產於葉片上。若蟲期共3齡。

各蟲態的發育受溫度因素的影響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溫室向外擴散,在田間點片發生。此蟲最適發育溫度25℃~30℃,在溫室內一般1 個月發生1 代。

形態特徵

溫室白粉蝨,屬同翅目,粉蝨科。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一1.5mm,淡黃色。翅面覆蓋白蠟粉,停息時雙翅在體上合成屋脊狀如蛾類,翅端半圓狀遮住整個腹部,翅脈簡單,沿翅外緣有一排小顆粒。卵長約0.2mm,側面觀長橢圓形,基部有卵柄,柄長0.02mm,從葉背的氣孔插入植物組織中。初產淡綠色,覆有蠟粉,而後漸變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齡若蟲體長約0.29mm,長橢圓形,2齡約0.37mm,3齡約0.51mm,淡綠色或黃綠色,足和觸角退化,緊貼在葉片上營固著生活;4齡若蟲又稱偽蛹,體長0.7-0.8mm,橢圓形,初期體扁平,逐漸加厚呈蛋糕狀(側面觀),中央略高,黃褐色,體背有長短不齊的蠟絲,體側有刺。

農業防治

培育"無蟲苗" 育苗時把苗床和生產溫室分開,育苗前苗房進行燻蒸消毒,消滅殘餘蟲口;

清除雜草、殘株,通風口增設尼龍紗或防蟲網等,以防外來蟲源侵入。加強栽培管理結合整枝打權,摘除老葉並燒燬或深埋,可減少蟲口數量。

採用人工釋放麗蚜小蜂、中華草蛉和輪枝菌等天敵可防治白粉蝨。

利用白粉蝨強烈的趨黃習性,在發生初期,將黃板塗機油掛於蔬菜植株行間,誘殺成蟲。

參考防治藥劑

22% 螺蟲·噻蟲啉 懸浮劑(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畝 噴霧

10% 吡丙·吡蟲啉 懸浮劑(低毒) 使用30-50克/畝 噴霧

15% 阿維·噻嗪酮 懸浮劑(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噴霧

6% 聯菊·啶蟲脒 微乳劑(低毒) 使用26.25-30毫升/畝 噴霧

22% 噻蟲·高氯氟 微囊懸浮-懸浮劑(中等毒) 使用5-10毫升/畝 噴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