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當今媒體與惡的距離

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象力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看完《特稿|高管性侵養女案疑雲》,我沒有想到這樣一件令所有女性發指心寒的社會事件,到了某些“媒體人”的筆下,竟然會變成這樣一篇“故事會”狗血文。

這事又再次在網上引發了撕裂。

由於各執一詞,時間久遠,導致現在很多事實和細節還是不完整的,性關係這麼私密的事,外人也很難了解最準確的細節。

但是有一些底層基礎事實已是非常清楚的。

拋開那些互不認同的細節,也無論女孩母親是否有罪,無論女孩的記憶有多麼不夠準確,無論鮑毓明說的“愛情”是否存在,無論現在的中國法律是不是能支持嚴懲,無論現在這個姑娘多麼的“言語不正常”。

重點在於,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把一個學都沒好好上過的14歲左右女孩帶回家作為性伴侶,這種行為都是不可被原諒的。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一旦這樣的行為可以原諒,就將是社會的災難。而不可被原諒,我們才會去完善法律,健全制度,敲響警鐘。

有沒有法律上的收養關係已不重要,他自己提供給媒體的辯護證據裡,也說到了“我的女兒和未來的妻子”,女孩也多次叫他爸爸,這都有記錄。

這足以說明這是一段極其畸形而又不倫的關係。那麼不管女方是主動自願的還是被動洗腦自願的,作為一個成熟且經驗豐富高度理性的精英律師,鮑毓明的社會地位與心智成熟度都是遠遠強於未成年女方,在控制力強弱如此懸殊的關係之下,男方的過錯更是遠大於女方的。

所以,不管以何種理由,只要替鮑毓明洗白,非蠢即壞。

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媒體人,都不會這麼給鮑毓明洗地。因為我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媒體人。

二、傳統媒體已死

整件事最讓我意外的,不是這篇明顯有導向意味的洗白稿,而是發這篇稿子的媒體,是一直標榜客觀和專業,為社會提供每日必須的高品質信息服務的財新網。


超全運營資源包今日更新:

2019年,與新媒體人相關的5個關鍵方向.pdf

0成本如何單月做到4萬付費訂閱.pdf

實體企業如何做好新媒體營銷.pdf

收藏!運營必備的公眾號數據分析能力.pdf

520個紙媒及公眾號的投稿郵箱.pdf

領取方式:私信「運營」即可領取


財經新聞資訊必讀網站,有機整合資訊、觀點、多媒體、互動等信息時代形態豐富的資訊產品,以客觀、專業的視角,7天24小時輸出高品質的原創內容,為中國政界、金融界、產業界、學界等社會精英提供每日必需的高品質財經新聞、資訊、評論,以及基礎金融信息服務。

—— 財新網百度百科

正常來說,任何媒體做這種存在爭議的案件的報道的時候,起碼需要有不同方面的聲音,才能下筆寫稿子。比如這個案子,起碼要有原告方、被告方和警方三個方面的採訪,才能成稿。

然而通篇文章只站在了鮑某的角度,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杜撰出一段現世洛麗塔。

在一個正常的媒體裡,領導和編輯看到這種稿子,都會直接打回去,要求重新採訪。

因為這等於被採訪對象帶走了,在給別人當傳聲筒,失去了起碼的公正性。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對任何媒體來說,嚴謹、理性、中立、客觀都是必須的,這是生命線。能做到多公正,就能得到多少尊重,這也是媒體這個行業裡的基本規則。

並且請注意,這篇還不是普通的稿件,是一篇“特稿”。

知乎網友@宋冰說:特稿記者不僅從業經歷普遍較長,而且大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比如有些專攻政法,有些專門看上市公司,有些專門研究鄉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特稿考驗的是專業度,更考驗追索真相的堅定決心,因為後者才是記者真正區別於專家的職業價值。

而作為新聞專業媒體的財新網,出的一篇“特稿”卻連最基本的新聞採訪操作規範都違反了,只能說明:

財新整個編輯體系裡,現在已經無心或者無力遵守特稿背後的新聞職業倫理規範了。

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

答案是:流量。

因為流量,可以沒有道德,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時間做細緻的採訪和梳理,有的只有時效性和利益。

在對流量kpi的共同追求下,編輯部輕易地過審,在微博上發佈了這篇文章,不出所料,喜提熱搜。

為了流量,專業媒體連基本的公序良俗都喪失了。

這大概也就是大家說的,所謂傳統媒體已死。財新的這個稿子,就像是給已經死去的傳統媒體燒了一張紙。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財新網的聲明發布後,被許多人視為道歉。但從財新網的聲明全文來看,其實並沒有道歉的意思。只是輕描淡寫的承認了“確有採訪不夠充分、行文存在偏頗”,之後就是表決心了。

無論傳統媒體是否已死,新聞都不會死。


三、有良知的媒體,應該保有底線

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原本的媒體,理應是一群專業的人所做的專業的事,他們報道的內容包括報道的方式,都應該是受過專業化訓練以及細心求證的,如此才能保證還原事態的原貌,呈現一個真實的狀況。

然而自媒體興起之後,媒體成為了人們獲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利益驅使下,可以誇大,可以杜撰,也通過刻意引導,只允許我們去看這個社會的一角,左右我們對於社會的認知和情緒。

有時候看新聞時,你會發現多數人的喜怒哀愁都在被刻意引導。《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女主說:你們可以隨便貼別人標籤,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作為社交媒體,發出的內容,便是自己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展現。做不到完全陳述不事實,至少也要保證足夠客觀,並有義務去引導正確的價值導向。

在真相未知的情況,不要胡亂編造故事,更不應以主觀思想來引向單一的思想層面去思考。

不蹭流量確實關乎媒體的生死,但不代表著就可以沒有底線。

另一方面,不“消費”苦難,給予當事人尊重。

比如不加任何處理地曝光傷亡者身體特殊部位受損傷的圖片、直接曝光沒遮蓋臉部的死亡者屍體,或抓拍的當事人悲痛欲絕的表情,都有“消費”苦難的嫌疑。

又比如前段疫情期間發生的,甘肅省婦幼保健院阻擊新冠肺炎援鄂醫療隊出征之前,15名女醫護人員被強行剃光頭事件,一度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一方面自媒體們憤怒,痛斥,質疑這種作秀行為,為上戰場流血又流淚的護士鳴不平;可另一方面,卻鮮少給這些當事人打碼,她們的眼淚、不甘和無可言說的痛苦,在網絡的傳播下,成為媒體們拿來當蹭熱度和賺取流量的方式。

被剃了頭髮是傷害,在社交媒體上被N次傳播,對這些當事者而言,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張文宏說:不要欺負老實人。

有良知的媒體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尊重當事人為前提,保留一份善意,不要消費苦難。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媒體是社會氛圍的重要營造者,它所暴露的事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社會的縮影。要做有良知的媒體,也應該保有底線。


Ps:覺得有用的小夥伴,記得點個贊,支持一下!

最後送你一份大禮,積累多年的【超全互聯網運營資源包】,300G海量運營學習資源,等你來領。

領取方式:私信【運營】即可領取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盞說熱點丨財新網特稿,讓我看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