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年的时候,我们会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戚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而距离我们不远的日本,自古以来就同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有过年的习俗,日本的“过年”和中国的“过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时间的区别

唐宋时期,中国过年的习俗传入日本,日本吸收学习了大量我国古代过年的习俗,因此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日过年的风俗是十分接近的。

日本在明智五年(1872)后,将农历年废止,改过公历年,但一些如祭祖、拜年、发红包等习俗依旧保留了下来,只是在时间上做了调整。日本人观念中的除夕是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咱们春节是放假7天,而日本则是每年的12月29日到1月3日,一共放假5天。

民俗的区别

在我们中国的除夕当天,许多家庭会准备好供菜、酒、香炉用来祭拜祖先,然后燃放爆竹、一家人吃年夜饭以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晚辈同长辈拜过年之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表达对晚辈的祝福。

除夕守岁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早在西晋时就有记载人们于除夕夜互赠礼物,称为“馈岁”,大家一起饮酒祝福,称为“分岁”,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守岁”的习俗。大家在旧年的最后一天不睡觉,以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如今每年除夕夜,也有许多人前往寺庙,为抢得新年的“头香”祈求一年的平安顺利而奔走。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头香”的争夺异常激烈

而在日本,每个家庭会在除夕时进行大扫除,将神龛中陈旧的护身符交给寺庙,并换上新的护身符。同时,过年前人们还会去理发和购置新的衣物以迎接新年。

日本的除夕夜里,人们也是不睡觉的,但没有热闹欢腾地迎接新年,而是静静地等待新年,等待神、迎接新的灵魂。日本还有民间传说,如果谁在除夕夜睡得太早的话,那谁就会头发变白,脸上长皱纹。

日本的各个寺庙在新年到来的0点左右,还会进行敲钟仪式,钟敲108下。至于为什么是108下,只要也是源自于人们有108个烦恼的传说,人们相信没敲一次钟就会消去一个烦恼,从而迎来开心愉快的新的一年。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而到了正月初一,在中国人们会换上新衣,燃放爆竹。之后大家会陆续去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处互相拜年。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也随之兴起。

在日本,传说每年的神灵都会和元旦早上的太阳一同升起,于是就形成了元旦看日出的习俗。加之日本是个多山之国,所以许多人就会前往高山的山顶上迎接新年的日出。

新年来到后,日本的家庭成员们会带上供品一起去寺庙进行祈福,称为“初诣”。也有很多日本人会前往神社参拜,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新年参拜神社也是日本所特有的新年活动,参拜后再去走亲访友。

日本也有新年发红包的习俗,最开始这压岁钱是大人给孩子们的零花钱,让孩子们去买年糕吃。因为日本人认为米中蕴含着神祗的力量,用米做成的圆形年糕也带有着灵力,孩子们吃了年糕后就能从年神那获得年魂。到了江户时代后,红包金钱逐渐代替了年糕这一形式,开始直接就发红包。

日本人认为压岁钱是神赐的福气,所以日本的压岁钱在除夕的晚上是不可以发的,必须要在新的一年才能分发。跟中国也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压岁钱都是用红包,而日本用的是白色的包。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日本的“红包”

装饰和食品的区别

在中国,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等以迎接新年。

松在日本象征着“等待神”,而且松也是长寿的象征,故而日本也以门松来代表“年神”的来临,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装饰松或者竹子等常青类植物。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门松

日本人认为由米制成的镜饼中也有新的“年神”,而且镜饼的形状跟古代神灵住所的铜镜很想,所以就将镜饼作为新年的供品,让神明品尝以祈求来年的福气。

而将两个镜饼上下重叠在一起,是因为一个代表着太阳,一个代表着月亮。上面的柑橘寓意子孙满堂、家族兴旺,蕨类的叶子就象征着夫妻美满、家庭和睦。

同源不同样,中日“过年”习俗之比较

镜饼

在中国,大家过年的时候通常会吃饺子、吃年糕还有馒头、八宝饭等等。日本人在除夕的时候,则习惯于吃荞麦面,因为荞麦面又细又长,寓意着健康长寿。而且按照风俗,人们一定要在除夕日当天将面吃完,不能留到新年。

元旦期间,日本人还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糕汤,以方形或者圆形年糕为主,按地域风俗不同加入芋头、豆腐、豆干、鸡肉、近海鱼等不同食材来食用。而到了阳历1月15日这天,日本人称之为“小正月”,人们也有吃小豆粥的习俗,祈求一家人平安健康。总体来说,日本的各类节日食物还是以大米为主,跟中国的南方地区比较相似。

结语

日本过年的习俗源自于中国,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有保留着一定中国的古俗,但也同日本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也希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