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精通一個國學知識:邊塞詩



邊塞詩指的是唐代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的詩歌。它起源於漢魏六朝,到盛唐全面成熟,形成了邊塞詩派。

該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比較著名的邊塞詩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王昌齡的《出塞》等。唐代的邊塞詩可以分為初、盛、中、晚4個時期。由於國力強弱和對外戰爭中的勝負不同,初、盛唐邊塞詩中多抒發昂揚奮發、立功邊塞的情懷,中唐前期尚有盛唐餘響,中唐後期和晚唐只有對昔日盛況的追慕和現實淒涼的哀嘆。邊塞詩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彩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投筆從戎的豪情壯志以及徵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爭的態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高度。邊塞詩情辭慷慨、意境雄渾,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

邊塞詩人主要分為兩類:有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詩人和利用間接的材料,翻新一些樂府舊題進行新創作的詩人。

前者的詩作中更貼近邊塞生活,藝術特色也更鮮明,成就也較高。

每天精通一個國學知識:邊塞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