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為何糧食高庫存下依然恐慌

儘管主流媒體一直在強調糧食夠吃,但是缺糧這個話題還是默默流傳,一個大學同學在網上上買了三袋米,老家親戚都在傳糧食不夠吃,要存糧。

媒體和政府越是強調糧食夠吃,反而成為糧食是個問題的證據,這種理解方式使得所有解釋都沒有用。

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中國政府分多級庫存,在糧食主產區的庫存是3個月,糧食消費區的庫存是6個月。其實口糧小麥、大米的庫存遠遠要高於這個標準。

中國和全球糧食庫存都很高。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我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我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2019至2020年度世界穀物總供給量進一步預計為34.67億噸,總需求量26.71億噸,期末庫存7.97億噸。

糧食是可再生資源,糧食不可能出現全國或全球性歉收,如果出現絕產那樣的極端情況,人類可能已不存在了。如果有稀缺的信號,3個月足以調配其他區域資源,6個月就可以再次量產。全球看3個月就是一個生產週期。

政府強調的是口糧庫存充足,實際上現在口糧佔食物支出的比例已非常低,家庭買米麵的支出,遠遠低於蔬菜水果和生鮮、肉類的消費。

強調口糧消費,是強調不至於餓肚子,現在口糧消費低,是以其他消耗高為基礎的,比如攝入高熱量的肉食,自然就會降低主食消耗。

所以糧食的真正問題,在於副食供應,這也是中國糧食隱患的地方,比如我國進口近9000萬噸大豆,雖然在中國糧食總消耗量中佔比不多,但是卻是油料和飼料的主要來源。如果大豆供不應求,將會帶來副食漲價或稀缺,可能需要調整飲食結構,要過一些艱苦一點的日子。

很多人懷疑中國糧食庫存有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拋荒問題,土地拋荒已經出現很久,最近幾年政府供給側改革,糧食也開始去庫存,有些區域耕地面積在減少,改種樹木。糧食去庫存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糧食保存也要成本,價格也沒有新糧高。

但是這些拋荒的土地都是有原因的,自然拋荒的都是經濟效益不佳,山間梯田一般都會種樹,因為地塊太小無法機械化耕作。北方整塊耕地就沒有出現拋荒現象,即使不種也可以很容易租出去。

土地拋荒加上有些區域出現災情,但是政府公佈的糧食產量卻沒見少,這也是被民眾懷疑的地方。在全國這麼大耕作面積面前,個人觀感往往會出現誤差。重要的還是價格,糧食近10多年一直都很平穩,甚至有些價格還在下降,如果有稀缺,價格早就飛漲了。

糧食價格如此穩定,在物價處處上漲的情況下,其實是很特殊的,很少有人懷疑蔬菜稀缺,但是蔬菜價格十年來不知漲了多少倍,豬肉等也是如此。

糧食這種全球分工彼此有益,糧食出口方如果不能出口,將揹負巨大壓力,越南在宣佈暫停出口大米之後,又決定出口,就是無法國內消化。國際貿易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勢,反而會有利於彼此。

近來都在傳海外大豆出口中國受阻,但實際上轉基因大豆的價格一直在下跌,說明在這個最大的依賴品種上,國內生產商沒有擔憂供應問題。

當然,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主糧控制在自己手中,對安全感還是很有必要。不過真沒必要在口糧價格沒有變動的情況下,擔心不夠吃的問題,情況最差也是少吃點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