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東外街

消失的東外街

消失的東外街
消失的東外街

消失的東外街

消失的东外街

元末明初,松江府城因棉紡業發達而經濟繁榮,一時商賈雲集,人口劇增,城內“求尺寸之曠地而不可得”。郡治大街不斷向東西延伸,形成東到華陽,西到跨塘的十里長街盛況。其中,披雲門外,有一條長640米、寬3米的街巷,黃條石鋪地,俗稱“東外街”。這條消失的街巷,承載了諸多我少年時的回憶。

東外街如魚脊,兩側如魚骨般生出許多弄坊:東果子弄、堂子巷、營巷、陳孩兒巷、金家弄、餘慶巷、青果巷、馬弄、錢家巷、箬帽弄和明星巷。明代松江盛產進士,造園之風盛行,此地成了築宅第、建園林的風水寶地。如中書舍人顧正誼的濯錦園,光祿寺丞顧正心的熙園,漢陽太守孫克弘的孫園等。歲月更迭,寂寂名園盡落紅,花草樓臺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夢中。幸有滄海遺石,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街北的濯錦園,讓人如處蓬壺中,不知塵世事。園中的五老峰,為五塊神似老翁的峰石,高4米上下,玲瓏剔透,如人作揖,是湖石中的珍品,今遷入方塔園。積善橋旁的熙園,有“園池甲天下”之美稱,鎮園之寶是十米高的太湖石立峰——萬斛峰,通靈剔透,巧奪天工,被浙商購去置於西湖孤山文瀾閣乾隆行宮。孫園及附近梅花庵中的大、小美女峰,亭亭玉立如江東大小喬,亦遷入方塔園。

消失的东外街

馬弄內的錢家花園,老輩人經常提及。原為明代太守孫衍別墅,內有“白鷗池”著稱。清代為翰林院待詔高不騫所有。園中亭臺樓閣,曲水環廊,林木鬱蔥,丘壑幽邃。夏時荷花池菡萏紛敷,秋時桂花樹清香襲遠,徜徉其中,一時忘卻牆外塵囂。民國年間轉至金山錢氏,築屋葺園後更名“復園”,佔地十畝,宅樓為中西合璧,豪華軒朗。據說錢家小姐出嫁時,夫家為遂其心願,在秀野橋東堍建了一幢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西式三層樓房,舊稱“韓三房”,為當年松江城內最高建築。第三層上有小樓,樓頂有拱頂式涼亭,放眼望去,幾里外孃家盡在眼底,遙相呼應。松江解放後,錢家花園為部隊營房使用,歷經拆改修葺後原貌不再。

宣統元年,鐵路滬杭線全線貫通,老街東端明星橋設車站,俗稱東門車站,交通更為便利。抗戰爆發後,不少名宅園林或毀於戰火,或殘損嚴重,直至解放後逐漸恢復生機。老街兩側店鋪商肆一應俱全,有百貨店、棉布莊、染坊、中藥鋪、飯店、醬園、肉鋪、茶館和當鋪等。北側的紀氏宅,抗戰時期曾為日本人紡織廠,其舊址後改建成磚瓦廠。臨近的空置宅院,解放戰爭期間被徵用為戰地醫院。街南側房屋臨市河而建,其中一處曾作東外小學的校舍,書聲琅琅,文風之盛不改當年。對岸的下塘街沿河而築,老青磚鋪地,更為幽靜。每到春暖時節,柳樹如煙,桃花依水,江南風景舊曾諳。

消失的东外街

十歲那年,因居住臨近的白雲小區,東外街便成了我遊蕩玩耍的好去處。四年的美好時光,至今未曾在我記憶中褪色。這條不算長的街巷,兩側的舊式民居中間雜著幾處深宅大院,雖曾頹勢,依稀可辨當年的氣勢,其中一家更是五重馬頭牆巍峨聳立。從斑駁的木門縫中看去,那狹長的天井,青磚立砌的鋪地,青石的臺階,栽有枇杷、海棠和芭蕉的花圃,雕花的木格子窗,簷下的鳥籠......還有搖著蒲扇,坐在竹椅上面容安詳的老人,這般景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腦海裡。人們穿街過巷,總是神態平和,從容緩慢。小徑通幽處,彌散著人間煙火味。張塔橋旁,原有“明的遺民”朱舜水的舊居。明亡後“朱夫子”東渡日本講學,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其學術博採眾家所長,在日本朝野影響極大,被推為一代師尊。

其東外街舊居處有一鐘錶修理店,少時的我時常貼著窗玻璃,充滿好奇地看著修表師傅用一雙靈巧的手,擺弄一個個微小的零件。張塔橋兩頭各有一家豆腐店,製作的馬弄口豆腐乾韌性足,回味鮮,風味獨特,已有百餘年曆史,老客經常光顧。往南穿過短巷是一座平板石橋,名曰“壽星橋”。橋南堍是建於民國時期的公大米行,當年河中經常停著運糧的小船。

沿河岸有一老桑樹,養蠶時節我經常光顧,由此學會了爬樹。遺憾的是,東外街於2003年在城市建設中整體拆除,只保留了建於清末民初的三幢舊宅。其中之一的葉宅,2013年修繕後掛了民居研究會的牌子,我曾梳理了本土民居文化的傳承脈絡,製作成展板懸掛於此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古城的老宅不斷在消失,很多已成了雲間舊憶。這是一種類似於根的東西,積澱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是不可複製的資源。如何傳承和保護利用老建築,賦予新的歷史意義,是交給今人的任務。

消失的东外街

(圖片源自網絡)

資料:松江公約數

消失的东外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