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有梟雄之心,梟雄之資,梟雄之風亦有梟雄之殤,可謂真·梟雄

魯迅讀《三國演義》評論“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的確《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雖然有仁君風範卻在亂世三國中顯得過於迂腐,做了很多“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事情。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厚反而害人不淺,真實的劉備白手起家,是一個標準厚黑精明的政治家,可謂一代梟雄

劉備攜民渡江差點自己都被曹操抓住,看似仁厚,實際上卻是害了百姓,將百姓拖入戰爭之中,最終既沒有保存軍隊實力,又沒有真正保護百姓。

徐州接納呂布,卻被呂布反叛,最終“陶謙三讓徐州”才接受,流浪半生的第一塊地盤就這樣沒了。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那麼更接近歷史真相的劉備到底是怎樣的呢?

梟雄之心:志存高遠

劉備有梟雄之心,梟雄之資,梟雄之風亦有梟雄之殤,可謂真·梟雄

劉備的漢室宗親實際上不太可 考據,但劉備自己的確打著漢室宗親的旗幟,不過並沒有被漢獻帝認作皇叔的說法。實際上漢室宗親的號召力也不算太大,劉虞、劉焉、劉表漢室三牧最終都沒成啥氣候,這些可是真宗的皇室大佬。

劉備早些年和先祖劉邦,宿敵曹操頗有相似之處,喜歡溜鷹走馬,奢侈衣物,只是父親早亡,家裡成了苦哈哈。劉備就成了織蓆販履之徒,但是劉備從小很有志向,比同時代的曹操的徵西將軍的願望大多了。

劉備家旁邊有一顆很大的桑樹,遠遠望去像車蓋一樣,劉備曾經對同村的小孩子們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在漢代能有羽葆蓋車的只有皇帝,禮制是不能隨便逾越的,特別是這種皇帝的專用車了,因此劉備說這話可嚇到了叔父劉子敬,讓劉備不要亂說話,會被誅滅九族的。

很多英雄人物,很小的時候都會有夢想,項羽和劉邦都曾見到秦始皇的車架而發出豪言壯志。項羽說“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項羽更多的是自負和仇恨,劉邦則更多的是羨慕。

曹操早年的願望卻僅僅是一個“故漢徵西將軍之墓”,要知道不是後來曹操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改了四徵的地位。漢舊諸徵,在曹操掌權之前,皆為雜號將軍。曹操掌權之後,可能是情懷原因,將四徵改成為僅次於三公的地位,曹丕搞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延續了曹操的做法,徵西將軍這才成為僅次於大將軍的高級將軍頭銜。

由此看來,在志向和野心方面,劉備當仁不讓,這或許也是劉備雖然一直在各處諸侯之間遊走,卻始終不曾真正屈服於人的原因之一了。劉備的皇帝夢,在給幾個兒子起名也展露無疑,“封禪永理”這也是秦皇漢武才做過的事情。剛拿下漢中,劉備就自封漢中王,比之孫權隱忍到曹丕時代還在像曹丕稱臣,劉備梟雄之心昭然若揭。可見劉備從來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迂腐,唯唯諾諾而又有些偽善的形象。

梟雄之資:明智見機

劉備有梟雄之心,梟雄之資,梟雄之風亦有梟雄之殤,可謂真·梟雄

同時代的豪傑們無不欣賞劉備,陳登一生最想追隨的是劉備,奈何劉備終究未能在北方與曹操爭雄。《三國演義》中是張飛怒鞭郵督,實際上是劉備親自鞭打的郵督,然後棄官而逃。劉備擔任平原縣縣令的時候,有郡民不服劉備,派遣刺客謀逆劉備,卻被不知情劉備禮遇有加,從而大為感動,實情以告。

三讓徐州實際上也是假的,真實情況是劉備考慮到自己不能服眾,為了能爭取名義上的支持和人望。劉備在陳登、孔融的幫助下,讓袁紹做為背書,這才領了徐州。而且這些都是在陶謙死後,糜竺主動找到劉備才發生的事情,根本沒有所謂的讓徐州的說法。

也正是因為徐州為四戰之地,劉備面臨袁術、袁紹和曹操三位大佬的窺視之中,才無奈收留呂布,想利用呂布為自己張目。呂布也成功為劉備化解了袁術的威脅,轅門射戟在《三國志》也是有記載的。可以說劉備做事情是非常有章法的,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的迂腐的“仁厚”,成了魯迅口中的偽善。

劉備拒絕劉表的接任荊州牧的說法,雖然名義上劉備的確是說“劉表待我不薄,我不忍心”,但是和徐州適合的情況不同。劉備雖然在荊州已經很有聲望,也有不少人士投奔劉備,但是荊州真正的實權派都是非常防範劉備的,即使劉表去世,劉備也無能力接任荊州

蔡瑁張允、蒯良蒯越、文聘等人都是不看好劉備的,劉備即使有心也無力,這是劉備真正拒絕的根本原因。至於場面話,誰不會講的更好聽一點呢?如果因此小看劉備,認為劉備只是一味仁厚反顯迂腐,坐失良機則是大錯特錯了。

劉備入蜀沒有立馬就爭奪劉璋的基業,也是劉備被噴的諸多問題之一。名聲在很多人眼裡是虛無縹緲之物,但實際上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實力之一。曹操之所以未能統一三國,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名聲沒做好,或者說被汙衊了很多事情,當然曹操也不算冤枉。

十萬多百姓攜民渡江,更多的就是曹操屠城帶來的極大負面影響,這才讓百姓不敢留在故土。當然也燒少不了劉備、孫權等勢力的大幅度宣傳,劉備如果直接圖謀劉璋,背信棄義,益州的亂象恐怕不是三五年可以平息的。

梟雄之風:折節下士

劉備有梟雄之心,梟雄之資,梟雄之風亦有梟雄之殤,可謂真·梟雄

劉備入蜀攻下涪城,很快就將兵臨成都,因此置酒作樂。劉備對龐統說“今天的宴會快樂吧?”龐統說“把討伐敵國當做快樂不是仁者之兵”,劉備惱怒說“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者之師,你說的話不好聽出去”。龐統起身要出去,劉備立馬後悔又拉龐統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也不道歉,只顧吃喝。劉備問我們剛才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是我們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這才恢復了宴會歡樂的氣氛。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自不必復言。孝直避箭卻鮮有耳聞,法正是劉備入蜀的內應和功臣,很快就深受劉備喜愛和欣賞,成為劉備信賴的謀主。一次劉備和曹操的作戰中,形式不對應當撤退,劉備大怒不肯撤退,無人敢勸。當時箭如雨下,法正走到劉備前面,劉備趕緊喊“孝直避箭”。法正說“連主公你都親冒箭矢何況我呢?”於是,劉備只好允諾和法正一起撤退。

劉備識人之明,可以說在三國時代無出其右者。力排眾議任用還沒有重大功績的魏延,擔任鎮守漢中的重任。事實證明魏延非常合格,鎮守漢中十餘年毫無差錯,還在曹真三路伐蜀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郭淮、費瑤的魏軍。劉備過世的時候還交代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惜諸葛亮終究是沒有聽從劉備的遺言,導致第一次最有希望北伐成功,收取隴西,控制雍涼的計劃落空。

梟雄之殤:過剛易折

劉備有梟雄之心,梟雄之資,梟雄之風亦有梟雄之殤,可謂真·梟雄

劉備縱橫大半個中國才成功割據一方,卻在最鼎盛的時候,被東吳突襲,關羽身死,張飛也被殺,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和曹操攻徐州屠城一樣,劉備怎麼可能不知道,伐吳不是一個正常政治家所採用的戰略,但是劉備還是做了,孤注一擲,幾乎掏空家底的劉備,實際上沒什麼其他的政治軍事原因了,就是報仇,就是痛打孫權,讓孫權不敢再背後捅刀子。

何謂梟雄,詞典上的解釋很符合劉備: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是以鳥為圖騰的王朝,並且甲骨文確立於商朝,所以,在中華文明的緣啟時代,對鳥的崇拜和觀察是文明的元素之一,梟雄說的就是一種模仿鳥性 態的人格,果斷迅猛,準確短急,不受道路侷限,不法古,不囿今。善於維護羽翼。

正史上劉備雖然並無和關張結拜之記錄,但是情同手足,出則同行,入則同寢,輾轉半生不離不棄,過五關斬六將雖是藝術誇張,但關羽掛印封金卻是事實,早已不是兄弟勝似兄弟了。羽翼已折,安能坐視?劉備伐吳,為義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