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經略海洋攻勢回眸|“六場硬仗”落地有聲 海洋攻勢全面起勢

青島經略海洋攻勢回眸|“六場硬仗”落地有聲 海洋攻勢全面起勢

青島日報2020年5月7日4版

“六場硬仗”落地有聲 海洋攻勢全面起勢

2019年全市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於全市投資增速3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佔GDP的28.7%

海洋是青島的突出優勢和特色所在。自發起海洋攻勢以來,全市各參戰單位圍繞經略海洋真抓實幹,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六場硬仗”落地落實,全市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56.5%,高於全市投資增速3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對GDP的貢獻率再創新高、佔比達到28.7%,較上年又提高一個百分點。

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海洋產業實現新跨越

海洋攻勢就是要將青島最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搭鏈條、擴就業、穩增長。一年來,青島的海洋製造業、海洋服務業、現代漁業都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海洋製造業加速提質。全球最大40萬噸新型礦砂船、世界最大噸位“海上石油工廠”P70等世界頂級產品建成交付。全市海水淡化規模約佔全國五分之一。

海洋服務業勢頭強勁。全球最大的船級社及認證組織挪威船級社等入駐青島國際航運中心。郵輪航次、旅客人次分別增長31%、60%。新增主板涉海上市企業3家。

現代漁業持續提升。出臺《現代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攻堅方案》,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15萬噸冷庫啟用,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13處。

去年,我市通過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舉辦現代海洋產業路演等活動,新簽約海洋領域項目91個,項目總投資額1565億元;舉辦“涉海企業+科研+金融”路演推介暨創投賦能培訓,達成金融合作意向30多億元;組建了海洋生物製品等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聚聯了200多家成員單位,進一步拉緊了企業之間、產業之間關聯的紐帶。

海洋領域創新取得新突破

在海洋科技創新引領戰役中,平臺建設、創新能力、招才引智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戰果”。

頂尖創新平臺支撐進一步增強。超算升級項目落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中科院共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哈工程船舶科技園等28家單位獲批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即將出發。

科研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赤潮災害處置等3項海洋領域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環境適配系統建成。全年完成涉海技術交易67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21億元,增長15.6%。

高端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2019年,全市共引進海洋領域領軍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國專家12人。

海洋領域開放邁出新步伐

去年,我市堅持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在上合示範區和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建設中更加凸顯海洋特色,打造海洋領域國際合作新平臺。

上合示範區海洋合作中心建設快速起勢。總投資80.3億元的5個涉海項目落戶上合示範區,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批農業部“一帶一路”海水養殖技術培訓基地。

自貿區海洋經濟發展初見成效。片區新註冊涉海企業近500家,待建、在建產業項目104個,總投資約900億元。推進全球生物基因組大項目和“數字化海洋”計劃,華大智造總部基地項目落戶青島片區。

海洋領域交流合作全面展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香港和澳門相關大學簽署了《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協議》。成功舉辦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等高端展會。

航運中心建設跨上新臺階

一年來,我市通過提升集疏運能力、提升港口國際中轉功能、打造一流口岸環境等,不斷推動海洋港口提質增效。

港口資源優化提升。山東省港口集團在我市掛牌成立。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二期)投產運營,6項科技成果全球首創。

集疏運能力不斷增強。新增外貿航線10條。設立歐亞班列青島運營中心。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達5.8億噸和2101萬標箱,均居全國第五位。青島入選首批國家物流樞紐。

口岸服務效能持續提升。推行口岸收費清單制度,“單一窗口”主要業務應用率達100%。青島港集裝箱查驗時間壓縮30%,集裝箱海運口岸營商環境測評居全國第二位。

海洋環境治理呈現新局面

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戰役中,我市聚焦岸線保護、海灣整治、汙染防治等攻堅目標,守護好藍色家園。

資源保護利用得到加強。制定出臺《青島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在全省率先開展海岸線調查修測試點。實施“藍色海灣”等生態修復工程,整治修復岸線110公里。

生態環境治理得到加強。全面排查海岸線入海廢水排放口,我市近岸海域和膠州灣水質優良海域面積佔比分別達到98.8%和74.8%。

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加強。爭取自然資源部在江蘇啟動滸苔源頭治理試驗,清撈滸苔46萬噸,滸苔上岸量為2008年以來最低。

海洋文化彰顯新氣象

打好滋養海洋文化根脈的硬仗,就是要大力實施海洋文化振興行動、海洋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形象提升工程,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和濱海文化旅遊名城。一年來,海洋文化基因積極傳承,海洋知識深入普及,促進了全社會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氛圍的進一步形成。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建成運營。海軍博物館新館、貝殼博物館新館建設順利推進。建成15個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出版14卷《世界海洋法譯叢》和全國首套從學前到高中的海洋教育地方課程教材。海洋國際音樂季、國際帆船周等活動成功舉辦。

尚有薄弱環節需改進

在推進海洋攻勢的過程中,各相關部門邊推進邊總結,積累了一些體會與感悟,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必須加快解決。比如,海洋支柱性產業有待加強,目前海洋新興產業僅佔海洋經濟比重的十分之一左右,高技術船舶和高端海工裝備設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事海洋領域應用研究、產業開發的人才相對偏少,科技成果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海洋科研優勢短時間內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

涉海企業大都缺乏有效抵押物,抵押變現能力較差,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

海洋經濟涉及領域廣,參與部門較多,頂格協調、部門配合、統籌推進有待加強,工作流程仍需優化。

持續推進海洋攻勢2.0版

今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速要達到15%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市海洋產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挑戰面前,唯有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海洋攻勢各參戰單位紛紛表示,將緊緊圍繞“搞活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持續推進“海洋攻勢”的2.0版,加快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彰顯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海洋特質。

據透露,今年攻勢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將圍繞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通過推動海洋“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大幅提升經濟規模和投入增速。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達到15%,力爭達到20%;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力爭達到50%。

堅持做強海洋產業

著力在政策引導、項目推進、發展生態等方面綜合發力,進一步壯大海洋經濟規模、拳頭產業和頭部企業。

助推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引導優勢海洋產業穩存量、強增量、提質量,支持中船柴柴油機、明月海藻原料藥製劑設備和聚大洋產業園等項目增資擴能,推進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等建設,推動海洋設備製造、涉海產品及材料製造等海洋產業向高端化、集群化邁進。

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加快推進修正海洋科技谷等項目建設。爭取國家海水淡化規模化示範試點落地青島,加快百發海水淡化擴建項目建設。

創新發展海洋服務業。豐富海島遊、海洋牧場綜合遊、海上夜遊等濱海旅遊產品體系,創新優化涉海金融服務,支持重點涉海企業上市。

推動現代漁業綠色協調發展。依託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積極推動國信海洋經濟三產融合項目等項目建設,培育海洋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推動國信全球首艘10萬噸級全封閉可遊弋大型養殖工船、深藍2號加快建設,積極推動中魯遠洋漁業產業園項目落地。

堅持做大“雙招雙引”

繼續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精準搭建招引平臺,加強簽約項目後續跟蹤服務,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

全力實施精準招引。建立招商引資產業名錄庫和各區市、功能區海洋經濟主導產業名錄庫,引導海洋產業投資方向。

全力搭建優質平臺。高水平舉辦“青島國際海洋周”等各類涉海會議、會展、論壇活動,為籌備好明年的世界海洋發展大會打下堅實基礎。

全力抓好項目落地建設。集中推進總投資3660億元的134個涉海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動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等重點海洋項目早落地、早達產。搶抓“新基建”的風口,實施“智慧海洋”工程,依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初步建成存儲能力達到5萬TB的海洋大數據中心,完善海洋信息基礎設施佈局。

堅持做好科技創新

提升海洋創新要素集聚、轉化效率和承載能力,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更好地將海洋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加快推進高端平臺建設。頂格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入列工作。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完成深海樣品保藏與資源開發平臺等創新單元建設。

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依託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推進抗腫瘤一類海洋藥物BG136獲得臨床批件,支持中國船舶第716研究所海洋立體觀測裝備等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支持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突破超大型總段建造及滑道總裝模式的關鍵技術攻關。

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重點打造西海岸新區和藍谷海洋科教產融合園區,加快孵化一批海洋科技成果,助推海洋產業建鏈、補鏈、強鏈。

堅持做深對外開放

拓寬對外開放合作領域和層次,積極搭建全球優質資源要素互動耦合平臺,塑造海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優勢。

高標準建設上合示範區海洋合作中心。加強海洋科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國際合作,推進區內40個總投資529億元的海洋經濟項目建設。建設“一帶一路”國家海水養殖技術培訓基地。

突出自貿試驗區海洋優勢特色。推進自貿區19項海洋經濟試點任務落地,加快建設東北亞水產品加工及貿易中心、國家海洋藥物中試基地,試點開展國際船舶交易,大力發展保稅展示交易、進口商品直銷等新業態。

堅持做高港口能級

著眼於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放大港口輻射帶動功能,推動青島港由門戶港、物流港向樞紐港、貿易港升級,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

完善提升現代港口功能。加快建設集裝箱中轉、鐵礦石分撥、原油區域貿易“三個中心”,力爭集裝箱中轉突破400萬標箱、集裝箱中轉佔比達到19.3%,鐵礦石國際中轉量突破260萬噸,山東地煉進口原油經青島港輸運佔比突破60%。建設沿黃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

創新發展港航服務業。加快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區建設,聚焦郵輪旅遊、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推進青島港環球航運中心建設,推動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

堅持做優海洋環境

堅持保護優先、集約利用,統籌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

強化岸線資源保護利用,開展海岸線分類保護、節約利用和整治修復,高質量完成海岸線修測任務。嚴格圍填海管控,優化重大項目建設用海服務。

強化海洋生態修復,積極推進藍谷小島灣、紅島等“藍色海灣”整治修復項目,提升膠州灣、鰲山灣、靈山灣等山海景觀形象。

嚴格海上執法,嚴厲打擊違法捕撈、銷售等行為,保護海洋生態。

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探索建立基於源頭治理的滸苔災害治理機制,提升海洋監測、預報預警、海上搜尋和防災減災等基礎能力。

統籌推進海陸汙染共治,完成海泊河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建等工程,打造“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物豐”的美麗海洋。

堅持做新海洋文化

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資源,突出海洋文化振興和形象提升。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加快建設琅琊臺遺址、即墨故城遺址公園,傳承好海洋文化。開展膠州灣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和齊長城遺址搶救性修繕工作。深入普及海洋教育,爭取籌辦全國中小學海洋知識大賽,打造海底隧道博物館等海洋教育類未成年人社會課堂、海洋科技成果展示展覽等特色研學旅遊品牌。辦好國際帆船周等重大海洋節慶活動。

圍繞重點攻堅任務,今年我市將持續優化工作體制機制,整合各方力量、促進工作協同,全力保障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健全市委海洋委工作體制機制,配強攻勢推進專班,實行海洋經濟差異化考核指標,突出對主導產業、“雙招雙引”、投資增長、經濟總量等指標的考核。深化海洋及相關產業統計調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監測評估試點,每季度發佈海洋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支持頭部企業、平臺性公司、協會聯盟參與制度設計,有的放矢制定“精準滴灌”產業政策。建立以重點任務為依據的資金分配體系,優先保障攻勢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把攻勢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各部門下期財政資金項目會商的重要依據。我市還要進一步簡化優化海域使用等公共資源使用領域審批流程,暢通促進海洋發展的高效服務渠道,打造全國最優涉海營商環境。

(本版撰稿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