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小小說︱ 牌坊

故事:小小說︱ 牌坊

袁老太君最驕傲的事,就是鎮子有七座貞節牌坊,她們袁家就佔了四座。

袁老太君是鎮上輩分最高的人。老太君八十歲大壽那天,鎮長帶著各大家族族長和高門大戶的代表一起給老太君祝壽。大家把壽禮放好,跪下磕頭拜壽。大夥一起高喊:“祝老太君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鎮長說:“老太君,你們袁家是咱們鎮子的榮耀,是咱們鎮子的榜樣,大家都要向你們學習。老太君,要不您再給講講哪些牌坊的故事?”

袁飛的奶奶趕緊攔著,說:“族長,今年就免了吧!您看老太君都80歲的人……”

未等袁飛的奶奶說完,老太君的臉耷拉下來,說:“兒媳,我沒事!飛兒,扶太奶奶到街上去,我今天再給大夥兒說說咱家那些牌坊的故事。”

袁飛在左邊,他剛過門不到一年的媳婦在右邊,兩人扶著太奶奶慢慢走出院子,來到街上。袁飛的母親何紅攙扶著婆婆在後面跟著,鎮長和眾人簇擁在周圍。

鎮長高喊一聲:“各位鄉親,老太君要講袁家牌坊的故事了,大家都好好聽著,回家後再給族裡人、家裡人講講。袁家這樣的好家風,咱們要好好學習,一代一代傳下去。”

袁老太君先從自己的奶奶的牌坊講起。她撫摸著牌坊,臉露笑容:“我奶奶16歲嫁入袁家,19歲的時候我爺爺在赴京趕考的路上遇到土匪,爺爺為保護同行的人與土匪搏鬥身亡。我奶奶守孝奉節40年後,縣裡立此牌坊,對我奶奶進行表彰。”

“好啊!”人群發出一陣歡呼,接著一陣掌聲。

接著,老太君又給大家講了第二座牌坊,也就是她婆婆的故事。講完後,鎮長帶頭喊到:“好啊!”人群又是一陣歡呼,又是一陣掌聲。

到了第三座牌坊前,老太君仔細摩挲著牌坊的底座、立柱,一臉自豪,說:“16歲那年,我來到這個家,一年後生下一子,第三年又生了一女,本以為一家人能好好過日子,沒想到老天爺太狠心了,一場大病奪走了孩兒他爹的命。我本想隨他而去,可看到婆婆,還有兩個孩子,我忍痛活了下來。我侍奉婆婆,撫養孩子。49歲那年,是我來到這個家第33個年頭,縣裡給我立了這塊牌坊。”

“好啊!”人群又發出一陣歡呼和掌聲。

到了袁飛的奶奶牌坊前,老太君叫她自己講。袁飛的奶奶有些害羞地說:“母親,還是您說吧,我嘴笨,不會說話。”

老太君哈哈笑了:“瞧我這兒媳婦,今兒個像新媳婦似的。我這個兒媳婦,17歲來到我家,沒想到兩年後我那苦命的兒子因為瘟疫,找他爹他爺爺去了。我這兒媳婦一個人擔起全家的重任啊,得養我這個老婆子,還有一個孩子,她受得那個苦啊……後來,縣裡就給她立了這塊牌坊。”

鎮長再次帶頭喊了起來:“好啊!”人群又一陣歡呼和掌聲。

等大家安靜下來,鎮長說:“過幾年,你們家又要添一座了。”

老太君看著袁飛的母親何紅,笑著點點頭,說:“是啊,我這個孫媳婦可孝順著呢。我們袁家的家風一定要代代相傳。”何紅的臉紅了,她低下了頭。

趁眾人不注意,袁飛的媳婦悄悄伸出左手,繞過老太君後腰抓住了袁飛的衣襟。袁飛感覺到了,右手悄悄抓住媳婦的手。媳婦緊緊抓住袁飛的手,怕他飛了似的。

講完牌坊的故事,一群人又簇擁著袁家老少回到家裡。鎮長和幾位族長陪著老太君拉了幾句家常,才散去。袁家人勞累一天,晚飯後就早早休息了。

沒想到,第二天天剛亮,袁家傳出撕心裂肺的哭聲。等鎮長帶人到袁家一看,才知道怎麼回事。原來,何紅早晨起床後,發現兒子兒媳的房門開著,大吃一驚,以為家裡招了賊。等她進屋一看,兒子兒媳不見了蹤影。在書房裡發現了袁飛留下的紙條,上面寫著:“孩兒立志出外求學,學成後自歸,家人無憂勿尋。”去哪裡,沒有寫。什麼時候回來,也不知道。老太君、何紅和她婆婆三個人哭得昏天黑地。

老太君邊哭邊罵:“這兩個不孝的東西,把袁家的臉都丟盡了,給祖上丟人啊!”罵完袁飛兩口子,又罵何紅教子無方,管教不嚴,養了個白眼狼。何紅哭得說不出話來。

鎮長安排人陪著袁家三個女人,勸慰著她們,又派了幾路人馬分頭去找。等到中午,派出的人都回來了,說周邊五十里內的地方都找了問了,沒有找到,也沒有人見到袁飛和他媳婦。何紅和婆婆、老太君又哭了起來。此後,鄰里時常在夜裡聽到袁家傳出女人的罵聲和哭聲。

隔年秋,老太君去世。二十年後的一天,鎮子來了一隊人馬。一個四十歲左右的軍官,帶著漂亮的太太和三個孩子,還有五十多個扛槍的士兵跟著。那軍官帶著太太和孩子走進袁家大院的時候,何紅和婆婆嚇了一跳。

軍官和太太孩子撲通撲通跪在何紅和她婆婆面前,喊道:“母親,奶奶,不孝的飛兒回來了!”原來是袁飛一家子回來了。何紅抱住兒子,嗚嗚大哭起來。袁飛媳婦也哭起來。袁飛的奶奶把三個孩子摟在懷裡,哭一陣,笑一陣。

袁飛的奶奶對何紅說:“兒媳啊,還是你當初的決定英明啊!”

半個月後,鎮子上又立起一座新的貞節牌坊,是袁家的。

結尾二:這天后半夜,鎮子裡想起陣陣爆炸聲。很多人被驚醒,但沒有一個人敢出來。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鎮子裡的牌坊都被炸碎了,而袁家大門緊鎖,裡面空無一人。


故事:小小說︱ 牌坊

作者簡介:馮秀麗,男,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人。現為高中教師。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寫作,寫過詩歌、散文、小說,文章曾在當地報刊發表。



《鄉韻文學》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