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一天,一个女生在天台上玩,看着满天漂浮着形状各异的云朵,就想,天上应该有个神仙,专司云朵,神仙每天的工作就是思考要吹出什么形状的云朵放在天上更合适。想着想着,她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吹云者。


2018年的夏天,吹云者和朋友去江西景德镇体验做陶,本来打算停留一个月,没想到从夏天一直待到了冬天。2019年3月,她干脆把家搬到景德镇,专心创作。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吹云者陶艺作品——椎间盘(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吹云者陶艺作品——冻猪啦(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吹云者陶艺作品——起床气(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像吹云者这样从外地来实现自己陶瓷梦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老外慕名前来,人们给这个群体起了一个名字——“景漂。”现在,景德镇有大概三万景漂,他们有刚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单纯对制陶感兴趣的人。


来了景德镇,景漂们过上了与在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缓慢而有诗意。


吹云者和朋友的家在一个三层楼的民房里,一楼是工作室,二楼是卧室。成了景漂以后,不用上下班打卡,吹云者反而每天6点多就起床开始画画、捏小人,每天基本都会工作到晚上11点。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景漂”吹云者(受访者供图)


“如果我一直找不到感觉,就会去景德镇的河边玩耍,拍很多照片,说不定灵感就在里面。”吹云者说。


在拥有千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如今艺术创作氛围活跃,穿行在这座瓷都的街头,一个转角或者一次偶遇,就可能激发创作的灵感 ,诞生出一件惊艳世人的作品。


三宝村:和外国村民侃陶艺

景德镇的人际关系非常轻松,在任何一个地方,不管认不认识,景漂们都愿意坐下来喝喝茶,聊人生,聊艺术,聊诗和远方。


闲暇时间,景漂们会去一个叫“三宝村”的地方聚集,在这个乡野气息十足的村子里,竟然藏着陶瓷艺术交流、研讨和休闲旅游的场所,还有外国村民出没。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三宝村在景德镇东南10余里处,整个村落很有特色, 中国风、古风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连壁画、电线杆子都颇具艺术气息。


在这里,能看到废物换新颜,各种断裂的瓷碗、瓷盆、瓷像都被组成了新的艺术形式,看似毫无章法却又分外和谐统一。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这里有一堵著名的陶艺墙,材质使用的就是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垃圾”——一块渣饼、一只碗底、一只变形的龙缸,但这些“垃圾”却被塑造成了别具风格的现代艺术,令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三宝村还有许多原生态、与瓷器烧造息息相关的生活陈设,木质农具、烧造的生活器具,还有烧木柴的窑,工匠在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来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现在有不少国外的陶艺家常驻在这里创作,我们都叫他们外国村民,他们会定期在这里举办作品展或者是文化交流。”每个月都要来一趟三宝村的徐魏说。


真正潜心进行艺术创作的景漂,会经常和这些老外村民侃侃创作心得,一次不经意的聊天,说不定就会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回到工作室马上着手实践,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成品。


饥肠辘辘的时候,三五友人相约去这里著名的餐馆——世外陶源搓一顿,找个临窗照水的小包厢,一通小酒下肚,创作的苦闷也逃之夭夭。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逛集市:无创意 不陶瓷

自己做陶久了,难免会陷入创作瓶颈,去市集上瞅一眼其他景漂的作品,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哪怕淘一件自己心仪的宝贝,也能开心很久。


每周六上午九点,在景德镇新厂东路的乐天陶社广场上,会有很多年轻大学生和学艺人来摆摊,他们支起小桌和板凳,摆上刚刚出窑的作品,花样层出不穷,让人眼前一亮。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一位守摊的老者,静悄悄地看书,任时光如梭


在这里,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地比拼创意与手艺,每件作品都是他们自己设计,鲜明的陶瓷主张,个性化的创作,张扬、大胆、前卫。


新厂东路随处可见用瓷器做成的摆设,瓷路灯、瓷垃圾桶造型不一。两边瓷器店林立,饰品、杯具、茶器、餐具、瓶器与艺术品一应俱全。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这里的瓷器大多不贵,风格也各有千秋,能想到的现有器型与材质也大多买得到,或古朴国风,或现代简约,要淘到合适的、有眼缘的小物还是需要费点时间。


在乐天陶社的咖啡馆里,陶艺品来自五湖四海,形制比较特别,做工较为精细,剁手党在这里很容易遇到心仪的必须带走的杯具。


“除了这些,在陶溪川创意产业园和明清园,周末也会有创意市集,我每周都会去逛,每次都忍不住要花个几百块。”徐魏说。


探古窑:寻找极致匠人精神

灵感匮乏的日子里,景漂们会去古窑作坊走走,在那里探寻古老又传统的陶瓷技艺,从祖先的记忆里发现新思路。


徐魏很喜欢去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一些小器作手工作坊,其中一个可以完整地看到老师傅把瓷石变成瓷胚的过程,另外一个则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瓷器雕刻工艺以及好几位国宝级的大师。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老师傅们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手头的活儿,一件件瓷器胚子在他们的手下瞬间就完成了,熟练、周正,每道工序都天衣无缝,做好的胚子在阳光下晾晒后就进入了隔壁工作坊上釉、雕刻。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扒花粉彩的老奶奶给人印象最深刻,这位老奶奶因为耳聋反而更能沉浸在瓷器工艺的世界里,将这种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的制造技术做到极致。


“做上这样一件扒花粉彩的瓷器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一针一针,一笔一画,这才是匠人的专注精神。”徐魏感慨道。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馒头窑


在景德镇,有群人赖着不想走了


除了古手工作坊流水线以外,博览区还藏有历代传统瓷窑。行走在先人劳作过的地方,回想自己来景德镇的初心,让浑身恢复元气,会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创作中。


作为当地的新文艺群体,景漂们不仅在陶瓷里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更发现了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可能。他们一边汲取千年瓷都的文化养分,一边又渲染着景德镇的艺术氛围。景德镇成就着他们,他们也成就着景德镇。



文丨云叔、董舒子 图丨除标注外,均为董舒子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