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很意外也很正常的是,十堰市人民政府微信公號“十堰發佈”2月12日通告,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宣佈全域從12日24:00起實施戰時管制,實施全封閉管理,非基本民生保障從業人員,不得出入樓棟。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十堰發佈重磅通告】

相比近鄰武漢的黃岡,位於湖北西北、中間還隔了個襄陽,距離近千里的十堰,實在不是太像在“暴風眼”。

但意料之中,則是因為十堰和武漢的關係,以及往來實在是“太緊密”了。串聯起它們的,不僅是日夜奔流的漢水,而且還有在這塊土地上拔地而起的汽車產業。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武漢和十堰的地理位置,襄陽在兩者之間(藍點處即為十堰)】

2019年年中,我為寫作《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而來到十堰。當時的我,從長春的一汽,到大慶的沃爾沃基地,然後轉道哈爾濱飛武漢,再經襄樊至十堰。

某種意義上,這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實上,為湖北的汽車產業起頭的,正是十堰。我們今天乘坐的神龍汽車、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雷諾、東風英菲尼迪……它們的“源頭”,都來自這個昔日的山溝溝。

今天的山溝溝,因為讓位武漢,已經不是東風(二汽)的大本營,但是作為東風的起家之所,以及今天依舊不曾放棄的製造基地,十堰依舊是湖北工業版圖上最不可缺失的一塊,也是武漢最心心相映的地方之一。

今天東風在十堰的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辦公地點正是二汽當年在十堰的總部,其所在位置,正是在張灣區。

那麼,通過下面我寫的這篇文章,來了解十堰的前生今世。

一旦瞭解了這座城市艱苦創業的奮進歷程,你一定堅信,在新的抗疫中,它也能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二汽】

2003 年對十堰來說,是它不願回首,但在歷史中又必將被提及的一年。

這一年的9月28日,在五彩繽紛的禮炮和歡樂的鼓樂聲中,時任東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的苗圩在東風公司總部搬遷暨行政中心奠基儀式上宣告:將行政中心遷至武漢,是東風公司著眼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實現做強做大戰略目標的重要一步。

在東風雄心壯志的背後,十堰這個被“汽車拖出來”的城市卻百感交集,有一種被遺棄的苦澀。

單純從感情上來說,十堰也不願意東風遷離。如果沒有東風,它可能還是藏在秦巴山間、武當山下的偏遠山溝裡,一個隸屬於湖北省鄖陽地區鄖縣的小鎮。

十堰的歷史也不算長。明代時,其因當地民眾沿母親河——百二河壘石為埂、攔河築壩十處而得名。從十堰這個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此地屬於典型的山區農耕文明。它需要壘起十道堰,才能平整出土地以種莊稼。

儘管在明清時期,鄖縣的“十景”之一便有“十堰春耕”。但顯然,囿於此地山巒縱橫,先民們以農業為生,卻一直與發達無緣。而工業更是毫無基礎,全鎮上下只有一間打鐵店,只要一打鐵,叮叮噹噹的聲音就足以傳遍整個小鎮。 相反,因為此地多是深山密林,加上處於鄂、豫、川交界之地,朝廷管理力量薄弱,所以經常成為農民起義軍的活動區域及流民的落腳地。

今天,走在十堰這座鄂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級市,你無法將它和當年的落後面貌聯繫起來,更難以想象這裡曾被長期貼上“戰亂”“流放”的歷史標籤。

激活並改變它的,正是先進的現代汽車工業文明。

周總理一錘定音

1952年年底,一汽建設方案剛剛確定,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建設二汽的指示:“中國這麼大,光一個一汽是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而一汽的命名,也為這個國家建設二汽、三汽留下了充分的遐想。 就在一汽奠基的1953 年,二汽第一次上馬,開始籌備並選址。

根據東風一位退休高級工程師的回憶,剛開始,它被定在湖北武昌的答王廟——如果一開始便定在武漢,便沒有日後十堰什麼事了。不過蘇聯人提醒,武漢有長江大橋及一些大廠,不利於國防,萬一戰爭打到武漢,二汽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後來廠址改選在四川成都的牛市口,但由於“一五”期間基建項目過多,二汽項目遂於1956年年末下馬。 等到1958年,毛澤東再次提出要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中央決定建在江南。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提議建在湖南,長沙市長沙縣的榔梨鎮(後撤縣設立榔梨街道)、常德的德山及芷江,先後成為意向選擇地。但由於很快遇上了“三年困難時期”,項目又一次被擱置下來。

時間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中國與蘇聯關係全面惡化,感受到國際形勢異常嚴峻,國內開始做最壞打算,萬一如當年抗日戰爭時那樣半壁江山淪陷,就必須進行大小“三線”建設。尤其是1964年美國突襲越南北部灣,越戰規模瞬間升級,戰火燒到中國西南,讓人更是感到這種建設迫在眉睫。而此時中國有實力的汽車工廠只有5家,全都在沿邊沿海地區。為了確保自身的汽車工業生產安全,二汽建設第三次被提上日程,而且必須根據“靠山、分散、隱蔽”的六字方針,重新確定廠址。

正是基於國防等戰略考量,十堰這一偏遠落後的鄂西北山區,竟成了最佳之選。

一方面,它位於秦巴之間,符合“三線”工廠的佈局要求;另一方面,廠房可以分別建在該地區40多條高差150米左右的山溝裡,能隱蔽,可躲避美、蘇導彈的打擊。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今天的十堰城區,還能看見一座座小山“安插”其間(王千馬攝)】

當然,十堰在當年也不是一無是處。它相對閉塞,但也具備一定的地理優勢。因為位於三省交界,進可關中,退可四川。加上悠悠漢江從十堰城北而過,匯入東邊的丹江口水庫,進而途經襄陽、宜城、鍾祥、天門、潛江、仙桃、漢川等縣市,最後於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這樣一來,從這裡還可以順江而下,一旦遇到戰爭,非常有利於物資和人員運輸。

再加上當時由鐵道部二部院設計的川豫線(後稱襄成線,即現在的襄渝線)自1968年4月開始修建,到1975年11月臨時運營,1979 年12月全線建成並正式交付運營,讓十堰又多了個面向外界的“出口”。

這條鐵路先經湖北省襄陽市(原襄樊市)、 十堰市進入陝西省,後過安康市折向西南進入四川省,再經達州市、廣安市抵達重慶市,不僅橫貫鄂、陝、川、渝三省一市,而且東與漢丹、焦柳鐵路銜接,中與陽安、西康鐵路相通,南與達成、達萬、巴達、遂渝、蘭渝、成渝、川黔、渝懷鐵路相連,可謂是當年聯絡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

二汽之所以選址在十堰, 也是因為選廠工作組離京前曾到鐵道部瞭解到這條線很有可能途經十堰的消息。

1967 年,二汽在十堰的爐子溝為自己的“出生”舉行了開工典禮,從此,中國工業建設的序列裡出現了它的全名——第二汽車製造廠。儘管這個選址在隨後也曾引發了爭議,但是就如同《中國汽車史話》一書中所寫的:周恩來一錘定音,就建在十堰。(《中國汽車史話》,徐秉金、歐陽敏著,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

全國援十堰

1969 年,二汽在十堰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

這年的1月9日, 經國務院批准,一機部、武漢軍區在十堰地區召開二汽建設現場會,全國106個單位參加會議。會議宣佈,經武漢軍區批准成立二汽建設總指揮部。

5月,當時的建工部迅速調集了國內建築行業的精幹力量,第八工程局(也稱建工部華北工程局)大部、北京市第三建築公司大部、第六工程局參加大慶建設的五公司、國家建工部所轄來自其他省市的建築施工力量,以及歸屬建工部的瀋陽、武漢、北京、包頭的技工學校部分應屆畢業生和1969年一批湖北籍復轉軍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和其他眾多建設者一樣,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十堰,成立了“國家建委102工程指揮部”,承擔起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建設任務。

之所以稱為“102”,有人認為,這和二汽被批准建設的日子有關。1965年10月1日至10月3 日,毛澤東連續批准了3個大型企業建設,10月2日批准建設的就是二汽。

也有人說,“102”是共和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第102個工程項目。

但不管如何,“102人”成了二汽建設大軍共同的名稱。在這些“102人”的記憶中,當時進十堰要走一條很窄的土路,坑坑窪窪。“沒有路,騎毛驢去”,這是當時的號召。

出現在他們眼前的這個偏僻小鎮則讓人感嘆:十堰真奇怪,一條馬路直通外;說它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它是農村,工廠山溝蓋。但是,艱苦的環境撲滅不了建設者們的熱情,對於他們來說,“先生產,後生活”。沒有住房,就將蘆蓆抹上泥,搭起簡易棚子,十幾個 人住在裡面;棚裡半間都是大通鋪,飲用水泛黃渾濁;夏天40℃以上的高溫,常常讓人夜不能寐。雖然如此,大家仍鬥志昂揚、心無雜念,一心撲在建設上,“颳風當電扇,下雨當流汗。”

來到這裡的,還有很多專業的汽車人,這裡麵包括一汽的部分幹部。為了援助二汽的建設,一汽的幹部和骨幹當年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一汽,一部分到全國支援重點機械工業建設,一部分到二汽。甚至就連二汽的首任廠長,也是那位將第一鍁黑土拋向由毛澤東親自題詞的一汽建設奠基石的饒斌。他在帶領著一汽發展壯大之後,又於1964年奉命來到武當山下,主持創建二汽。他在給愛人張矛的信中這樣寫道:“這裡點油燈,睡硬板床,吃苞米飯,我並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好像回到抗戰初期一樣,對這種簡陋的生活條件有一種親切感。”

與此同時,一汽還拿出自己的地盤,幫助二汽發展業務。今天東風汽車公司發動機公司的最原始的一個行政單位,也就是二汽發動機廠的籌建組,就設在長春一汽發動機廠辦公樓內。主要負責籌建組工作的“頭頭”,一個是任一汽發動機廠廠長的毛德猶,一個則是一汽發動機廠建廠時期的元老、技術科科長藏明堂。他們帶領著綜合技術組組長黃廷翼和王容芳,以及由一汽工廠設計處臨時派來的十來個技術人員,最終組成了二汽發動機廠的雛形。

某種意義上來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此時的二汽,幸運地碰上了“長兄”一汽正逐漸成人,有力量幫扶中國的整個汽車家庭。

如果說一汽是按照蘇聯的工廠與組織設計,設備大部分來自蘇聯援助,讓中國實現了“中國人也能造汽車”的夢想,那麼,得益於這些人才的培養和加入,中國又實現了“中國人也能自己造汽車”的夢想。

中國人也能自己造汽車

就在一棟棟高樓紛紛拔地而起之際,二汽也在緊鑼密鼓地推動自身的業務進程。為了搶時間,二汽建廠提出了“四邊”(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邊生產)建廠方針。這一方面導致了二汽在日後的發展中弊病橫生,另一方面促使二汽很快拿出了自己的產品。

1970 年,二汽人便用榔頭和臺鉗,在四面透風的蘆蓆棚裡打造出第一輛軍用越野車——EQ240。它是我國生產的第一代軍車中的重要車型,以馬力大、速度快、輕便靈活、視野開闊等特點而聞名。 1975 年7月,克服重重艱難,經過8年的研發,二汽生產與改進的第一個基本車型——2.5 噸越野車EQ240勝利建成投產。這款車在日後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中,因為沒有出現過一起質量問題引發的事故,而被戰士譽為“功臣車”“英雄車”。自此,命運曲折、歷經“三上兩下”起伏的二汽,在風雨飄搖中正式證明了自己,一戰成名。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二汽首款軍用越野車EQ240】

儘管在很長時間內,它的身上脫不去一汽的烙印, 但它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途。

3 年後,在EQ240的基礎上,二汽又推出了EQ140型5噸載貨車,這幫助二汽順利地闖過了“虧損關”,並實現了“由軍轉民”。

1975 年,經國務院批准,“東風”這個牌子開始被掛在二汽製造的所有車子上。這緣於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討論世界兩大陣營時,曾引用了《紅樓夢》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樣一個著名論斷。將二汽生產的汽車命名為“東風”,在當時來說寄託著國家領導人的期盼,希望二汽所生產的車輛能在汽車領域裡“超英趕美”,呈現出“東風”壓倒“西風”之勢。

也正如國家所願,進入20 世紀80年代以後,二汽發展迅速,1981年4 月8日,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成立。這是以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為主體,以東風牌系列汽車為龍頭,在橫向聯合的基礎上按統一規劃、同步發展、實行專業化協作生產的原則組織和發展起來的跨地區、跨行業、多層次的橫向經濟聯合體。

1992年9月1日,二汽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隨即更名為東風汽車集團。相應地,當時甚至很難在地圖上找到的十堰,也實現了“華麗轉身”。

很難想象,由於一汽及各省的骨幹、人才紛紛支援二汽,甚至一輩子都定居在十堰,這個窮鄉僻壤竟成了人民整體素質在湖北首屈一指、普通話更是有著很高普及程度的地方,而它的行政地位也急速躍升。

為了更好地保證二汽的健康成長,1969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縣級十堰市,隸屬鄖陽地區。1973年,為解二汽十幾萬人生活的後顧之憂,十堰又被升格為省轄市。

那時候,十堰和二汽幾乎等同於一體。當時二汽的廠領導,基本就是十堰市的黨政領導。

不過隨著二汽逐漸壯大,外來人口不斷湧入,這種市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不再符合現實需要。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

1994 年, 成立新的地級十堰市,鄖陽地區則被撤銷,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併。

這樣一來,此前管轄十堰的鄖縣,便成了十堰的下轄縣。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成功撤縣設區,掛牌改為鄖陽區。

這不 能不讓人感嘆,當年選擇在山區建設是為了避開城市,但幾十萬人生活的現實又逼著人們重新建設城市。

也就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十堰開啟了自己的“輝煌時代”。 二汽汽車產銷量、上繳國家的利潤和稅收曾一度佔全國汽車企業的 60% 以上,這也讓這裡的職工有著令人豔羨的企業福利。最好的時候,每個廠都有采購車隊,跑到全國各地拉後勤物資。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份中國步入小康水平城市的列表中,十堰市是湖北省唯一入表的城市,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中排名第22位,與武漢、西安、鄭州等歷史名城同臺競爭。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出廠汽車駛上輪渡】

十堰就這樣先有廠,後有城,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0平方千米,變身成了如今100平方千米的現代城市。

過去的一條條山溝在城市規劃中漸漸融合,已經很難讓人看出這裡當年溝壑縱橫的跡象了。

但是,那一座座高樓之間的山頭卻提醒著我們,這裡的天空, 依舊被放逐在世界的另一邊。

東進襄陽

“過去高山峻嶺賜予了這裡一片滋潤的‘世外桃源’,後來 卻把它圍成了一個逼仄的閉塞之地,在注重高效率與低成本的發展時代,偏遠隱蔽從優勢變成了發展的劣勢。”

《新華每日電訊》在 2019 年曾關注到這個山溝裡的車城,對它的發展既充滿敬意,又滿紙遺憾。

在二汽的發展史上,十堰既是二汽的出身地,也是不可否認的貴地,但同時,它那個“十”字,就像一根刺一樣,卡在了二汽的咽喉中。

這種不適感不是很久之後才發現,而是1980年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這一年的3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二汽鑄造擴建工程。同年10月29日,二汽成立鑄造三廠項目組,但大家很快便頭疼了,因為廠址又不知道該選擇在哪裡了。

有人認為自然應該建在十堰,原因是離其他工廠近,方便運輸和調試。但1966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投身二汽建設,並於1978年10月出任二汽總師室副總工程師的馬志誠對此並不認同,甚至堅決反對。

因為十堰適於建設工業化大廠的平地已經不多,就算目前建在十堰,以後二汽要想繼續發展,等到建設新廠房時還是要遷出去,仍然存在運輸和調度問題。與其到時候想辦法,不如現在就把鑄造三廠建在一個適合二汽發展的地方。

今日的襄陽、那時的襄樊,便成了這種理性判斷下的“贏家”。

襄陽,居於漢水中游的湖北地級市,位於漢十高鐵(武漢到十堰)之間,西北緊鄰十堰,是十堰最為親密的鄰居,但它的出身卻是十堰遠遠比不上的。

襄陽不僅擁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而且因為地理位置重要,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曾有文章寫襄陽:“春秋時期,楚國數次北上稱霸中原,襄陽就是橋頭堡;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隨 時能南下荊州,就是因為佔據了襄陽。”

而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郭靖面對元軍,拼死守衛襄陽城,也是因為襄陽若是丟失,元軍就可以順江而下,兩淮一“完蛋”,江南便無險可依。

事實也證明,襄陽城是靠得住的,它在蒙古陸續出動百萬兵馬、前後對襄陽累計強攻38年之久的情況下,依舊堅固如斯。若非南宋後期朝廷昏庸,叛徒助陣,元軍斷難成功。

往近了說,日本人在侵華戰爭中也曾兵臨城下,希望拿下襄陽,打開川陝屏障進入重慶。但打來打去,最終也是束手無策。

事實上,正是身邊有這麼一個重要屏障,才使十堰成了二汽最初的選擇。

今天,在襄陽老城商業區的主幹道上樹有兩座石牌坊,上面刻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字樣。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襄陽老城(王千馬攝)】

這樣的襄陽,顯然讓二汽動心。

而在歷史上風光良久的襄陽,此時正面臨著工業化轉型之痛。

和十堰一樣,“三線”建設也曾讓襄陽火熱一時,匯聚了一大批軍工企業。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之後,它們一度舉步維艱。在這個過程中,襄陽也曾向十堰“靠攏”,發展自身的汽車零部件業務,為二汽提供配套,如谷城的車橋廠(今湖北三環鍛造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承受汽車載荷的車橋等。但每個襄陽人都得承認,剛起步、規模小、停留在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和加工階段,讓整車製造在當時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然而,二汽主動伸過來的橄欖枝讓襄陽收穫了天降之喜。

借勢而起

在襄陽這片土地上,流傳著“三顧茅廬”的故事,襄陽當地也以極大的誠意來歡迎二汽的大駕光臨。

它不僅積極支持二汽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選址,還推薦肖灣作為二汽的建廠地。但不幸的是,肖灣首先就被包括馬志誠在內的選址小組排除掉了,原因是肖灣的大部分土壤屬膨脹土,地基處理起來很麻煩,廠房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最後,二汽選擇了地勢又平又高,不會被水淹的油坊崗。

對這塊區域,二汽不僅要求先購買1萬畝土地,同時還要預留5000畝以便下一步發展使用。

這些要求有點“獅子大開口”的意味,但無一例外都得到了湖北省和襄陽地區的支持。

這讓馬志誠等人感慨良久。以前搞“三線”建設,多開一點山都要挨批評,現在終於能把山推平,把溝填起來,把地平出來了。

可以說,建襄樊基地是二汽邁出的重大一步。

1983年9月11日,二汽在襄陽破土動工,建立了正式的基地。

很快,成片的鋼鐵車間在襄陽城北拔地而起。襄陽更是以一種“機不我待”的心情,積極配合二汽戰略東移的發展部署,促進自身汽車工業的崛起。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圖說:襄陽當地的街頭景觀,都少不了汽車的元素(王千馬攝)】

為此,當地市委、市政府果斷做出了“依託二汽,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戰略抉擇,要求全市抓住二汽襄樊基地建設的機遇,大力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促進工業模式由勞動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

在此期間,襄陽市領導和二汽高層有過多次協調和溝通。這也帶來了良性的結果,那就是當地一批原來從事機械加工和農機生產的企業,陸續發展成為二汽零部件的配套生產廠家。短短几年,襄陽全市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發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二汽系列產品配套、配件、協作的生產格局。1990年,全市汽車工業實現產值6億多元,佔全市機械工業產值的50%以上,佔全市工業產值的9%,居全省同行業第二位。

到1992年5月,襄陽更是成為二汽與法國雪鐵龍合資的重要受益者。

這裡不僅建設了發動機工廠,第一輛富康轎車也是從襄陽試裝廠駛出的。

緊接著,藍鳥轎車、第一輛3噸輕型車先後下線,標誌著襄陽汽車產業開始跨入生產整車的時代。

1993年,全市汽車工業實現產值36.8億元,首次超過紡織工業,成為襄陽工業的第一主導產業。

襄陽借勢而起,十堰卻變得焦慮,因為在自己的臥榻之側,出現了酣睡的他人。

只是,這還只是十堰焦慮的開始,因為更大的對手——武漢,還在後頭。



宅家,靜心,讀書,陪伴……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最好的抗疫!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

陸敏主編

吳曉波 創作顧問

王千馬 何丹 執筆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2020年3月第1版




十堰重拳抗疫的背後,是與武漢“千里產業一線牽”

採寫 | 王千馬(中國企業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發現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商幫系列);《新制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玩美:紅星美凱龍30年獨家商業智慧》(企業官方傳記系列);《紫菜爸爸》(人物傳記系列);以及《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城市發現系列)等十數部作品,並主編有《無法獨活:致喂大的年輕人》、《不焦慮的青春》。

2017年,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根據《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拍攝製作了五集紀錄片。2019年,“吾球商業地理”參與吳曉波頻道的12集紀錄片《地標70年》的拍攝合作,通過12箇中國地標見證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此外,“吾球商業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兩度榮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稱號)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製作 | 粉紅女佩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