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前些天國際油價跌倒負值,導致買“原油寶”理財產品的寶寶們特別上火,不僅要面對大筆金錢上的損失,甚至還有可能因此上了失信黑名單,真可謂是禍不單行,得不償失。對於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來說,可能他們只有在看到銀行的虧損通知短信時,才意識到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竟然會“穿倉”,不但把本金、保證金虧完,甚至還倒貼銀行一大筆錢。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網傳原油寶投資者的持倉截圖,該投資者損失了920多萬

老百姓眼裡,錢放在銀行吃利息、買國債最安全。可是存款利率越來越低,國債也不是想買就能買的到,就連穩健的“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才1.74%,股票、基金就更不用說了,被割的永遠都是韭菜。於是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就把目光轉向了銀行理財。

投資圈裡有句名言,投資只投自己懂的東西。什麼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不瞭解的東西,就不要碰、不要投。可老百姓買理財時哪管這個,樸素的認為,銀行越“大”越靠譜。至於理財產品的性質、風險、結構等重要信息反正也看不懂,索性就一筆帶過不看了。再加上銀行廣告、理財經理的三寸不爛之舌,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買了“原油寶”等理財的人不在少數。在他們的認知裡,只知道買石油就像買股票、買黃金一樣,低買高賣賺差價。畢竟石油價格再怎麼賤,也不會真的比水便宜。風控姐相信,要是他們知道買“原油寶”會出現倒貼銀行錢的可能,那他們一定會更為審慎的購買、操作該產品。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網傳中國銀行原油比水便宜的宣傳語

每個人都知道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買了不靠譜、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不但不能起到讓家庭資產保值增值的作用,還可能使得投資者血本無歸。下面,就讓風控姐手把手教你四招,合理控制因購買理財所帶來的風險。

第一招:認清產品發行人,你在銀行買到的理財產品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

你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發行、銷售的產品,很有可能是銀行代第三方銷售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分為自營理財產品和代為銷售理財產品兩種類型。前者是銀行賣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一般來說由銀行自己承擔發行、管理和風險責任,產品一旦出現問題,還可以找銀行要說法,因此,產品的可靠性較高;後者是指銀行受其他的小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的委託,在本行範圍內,向客戶銷售由該第三方發行的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

銀行此時就相當於一個櫃檯,櫃檯裡賣的產品是別人家生產的而已。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你在銀行購買理財時,理財經理經常會主動向你推銷某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這不是他在幹私活,只是在代銷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而已。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認準發行機構

銀行代銷理財只承擔一個銷售渠道的角色,目的在於賺取代銷的手續費。

至於這款產品的結構設計、收益兌付、風險等均與代銷銀行無關,也不代表銀行對該產品要承擔“兜底”責任。所以,選擇代銷理財產品時一定不要只看預期收益,還要掂量掂量該產品發行人的實力、信譽以及過往業績。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中國銀行代銷的部分理財產品


第二招:銀行的風險評估不要走過場,重視銀行風險提示

發生理財產品糾紛時,法官判斷銀行是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主要以“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為原則。什麼意思,就是銀行在賣理財時,必須要知道你是否具有購買理財的能力以及你能承受的最大風險是多少。而這,主要通過風險測試來完成。如果銀行做了風險等級測試,確認了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充分告訴你了買理財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並根據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匹配銷售相應等級的理財產品,那麼銀行就算盡到了“賣者盡責”的義務了。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某銀行的風險評估流程

一般而言,風險測試結果分為5個等級。根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規定,銀行只能向客戶銷售風險評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比如,如果你是穩健型的投資人,那你只能購買產品風險等級在一顆星或者是兩顆星的產品;而不能購買產品等級在三顆星及三顆星以上的產品。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不同產品的風險等級對應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

但很多投資者往往忽略這份風險評估,覺得只是走過場,並未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填寫風險評估調查表;還有的投資者為了能買收益高的產品,在理財經理的忽悠下,故意誇大事實、虛報收入與投資經驗等,以此來提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等級,從而能夠購買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殊不知,這是購買理財的大忌。為什麼?除非你有證據證明銀行是惡意推銷不符合風險等級的產品或者所填寫的問卷結果是受銀行誤導所致。否則,一旦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導致自己最終血本無歸時,事後很難維權。因為你所填寫的風險調查問卷、投資風險告知書等就是銀行已經做到了“賣者盡責”的證據。

就像本次“原油寶”事件一樣,60多歲的農村老大爺們究竟如何通過銀行的風險測評從而獲得購買該高風險產品的資格以及銀行對這款“紙期貨”的風險評級是否合理是絕對需要深究的。

第三招:一定要看理財產品說明書,瞭解資金去向與產品類型

很多老百姓在購買理財時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隻看產品的基本信息,不看理財產品說明書。理財產品說明書是理財產品的身份證明,裡面對理財產品的“出生”、“死亡”、預期收益、風險、投資對象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由於金融領域都是高大上的專業詞語,有些詞語看不懂很正常,多問問理財經理,起碼要弄清楚自己的錢到底會用到哪裡去。

為什麼要弄清楚資金去向,因為表面上期限一樣、預期收益率也差不多的兩款產品,會因為資金流向不同、產品類型不同而導致它們風險等級不同。弄清楚產品的投資範圍和比例會讓你對所購買的產品的風險有著更為直觀的認識。

比如這款產品A,它的20%-100%主要用於銀行存款、購買債券等比較穩健的領域,所以相對來說風險可控。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A產品的投資對象

再比如這款產品B,它70%-100%的資金主要投向於股票類的權益資產(相當於拿這些錢去炒股),就屬於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了。但相對而言,這款產品最後的收益也可能會比較高。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B產品的投資對象

第四招:驗明理財經理、理財產品正身,防止“飛單”

在銀行,為你銷售、推銷產品的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的工作人員,也有可能是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第三方機構駐紮在銀行的銷售人員。如果你有心留意,銀行都會在自己的辦事大廳內公示具有銷售自家理財產品資格的人員信息。所以在購買理財時一定要看清楚,這個人到底是不是銀行的員工,到底是否具備銷售理財產品的資格。

驗明理財經理正身還不夠,還要驗明理財產品正身,避免“飛單”。什麼是“飛單”,簡單的理解就是銀行員工打著銀行的幌子“幹私活”,賣的產品根本就不是銀行正規渠道發行或者代售的產品,而是其他機構、甚至是憑空弄虛作假虛構出來的“產品”。比如民生銀行30億理財“飛單”案就是民生銀行的某支行行長打著民生銀行的幌子私下賣未經民生銀行總行審批通過的理財產品。

那麼,如何查驗理財產品正身?

首先,要從銀行業務大廳、官方手機APP等官方渠道購買產品;其次,正規的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登陸“www.chinawealth.com.cn中國理財網”,在產品登記編碼處輸入該編碼即可查詢該理財產品是否合法、合規。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某理財產品編號示例


避免“原油寶”悲劇?四招就行!

填寫產品編號即可查詢理財產品真偽


結語:投資者在購買理財時一定要時刻把理財有風險,投資一定要謹慎記在心中哦。如何謹慎投資?希望以上四招能夠切實的幫助你們合理控制因選購理財產品而帶來的風險。

關注公眾號【風控與財富】,獲取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