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研究生"五一"回貴州老家割油菜,倆親弟考上南開和山東大學

“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2020年"五一"長假,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就職於北京第十三中學高二班的鄭維珍老師,和就讀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弟弟鄭維紅,回到《春暉行動》發祥地——貴州省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老家幫助媽媽割油菜的勞動行為,在家鄉傳為佳話,我聽後,也為之一振。

清華研究生

▲貴陽市烏當二中校長鄭傳仲與清華大學研究生、北京第十三中學老師鄭維珍在割油菜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 "五一"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團結奮鬥的節日,它的豐富內涵,就是勞動光榮,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當城市裡上班的人們,還在享受著五一假期的休閒娛樂時,農村的鄉親們正在田間地頭,播種耕地,奔走繁忙。曾幾何時,作為大學生,回鄉參加勞動也成了新聞。高爾基曾經說過,"勞動是世界上一切快樂和美好事物的源泉。"貴陽市烏當二中校長鄭傳仲也利用長假回村參加勞動,共同感受勞動的光榮與快樂。他們把回村參加勞動,當成習以為常的事情來看待。

清華研究生

▲貴陽市烏當二中校長鄭傳仲與清華大學研究生鄭維珍在割油菜

鄭維珍坦然地說,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農村。我們任何時候都沒有理由,不關心農業,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任何時候,都沒有理由,不關注農村,因為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國家的穩定;任何時候,都沒有理由不關愛農民,因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

清華研究生

▲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鄭維紅在地裡勞作

鄭維珍哥倆回鄉要參加勞動,他們的媽媽硬是不讓他們參加,說他們從幾千公里回去看望媽媽就足夠了。但鄭維珍兄弟倆認為,兒子為媽媽分憂是理所應當的,不能讓媽媽過度勞累。鄭維珍的伯父鄭傳育,也激動地對我說:“維珍和維紅哥倆,幫助我們收割油菜那幾天,天氣非常炎熱,雖然他們大汗淋漓,但他們臉上總是顯得樂呵呵的,讓我們有說不出的高興和自豪,他們沒有忘記農村這個根。”

清華研究生

▲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鄭維紅和他的母親在割油菜

一個人,有了不屈不撓的吃苦精神,任何困難都是難不倒的。從小學開始,鄭維珍就把學習和勞動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對待。自讀書以來,他就一路領先,參加高考時,他以670多分的好成績(數學單科全省第一名)考上了清華大學。在家庭困難的情況下,他勤工儉學完成了研究生學業。2018年,鄭維珍畢業後被招考到北京第十三高級中學任教。在他的影響下,二弟鄭維坤、三弟鄭維紅,分別考上了南開大學數學專業、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物理專業,現在讀研究生。自2018年以來,鄭維珍都把媽媽接到北京過春節,並陪她遊覽北京景點。

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城市如何繁榮,離了農業這個基礎,什麼都無從談起。所以,服務"三農"的工作,永遠不能放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中國吹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號角,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無疑,在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教育同樣重要。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夯實勞動教育,鍛造時代新人,樹立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從自強村走出去的人們,始終不忘生養自己的這片熱土,用自己在外界獲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積極為家鄉的發展出力、獻計。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自強村在他們三兄弟勤奮學習精神的帶動下,已經形成刻苦學習的氛圍。1994年修建希望工程學校以來,自強村已考上大學的學生有150多名,《春暉行動》“盡孝、感恩、反哺、回報”的春暉行動理念在家鄉尉然成風。(作者/貴州省農業農村廳 鄭傳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