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今天五四青年節,被《後浪》刷屏了。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學術界的“後浪”們又過的如何?


博士越來越多,學術競爭越來越激烈,分到的“蛋糕”卻越來越小。


這項來自 Nature 的職業發展調查數據告訴我們:超越“前浪”不容易,“頂著壓力前行”才是學術“後浪”——青年們的人生關鍵詞。


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對於任何行業來說,青年都是最具創造性和活力的力量,學術界也不例外。


但是,科學家們和政策方對學術界年輕科研人員的艱難處境越來越擔憂,而且他們有充分的原因這麼想。對長期職位的競爭激烈程度激增,而處於事業早期的研究者在爭取資金的漫長曆程中希望渺茫。這導致的結果是,許多人辛辛苦苦寫資金申請,看得到的回報卻越來越少。儘管人人都有壓力,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科研人員卻更強烈地感受到環境的衝擊。


這項來自 Nature 的學術環境和職業發展數據(2016)告訴我們,“前浪”並沒有那麼容易超越,“頂著壓力前行”才是學術青年們的人生關鍵詞。


博士多了 崗位沒變


全球範圍內,擁有本科以上理工科學位的人數都在增加。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記錄,擁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比例已經從十多年前的 0.8% 上升到了 1.6%。然而,在大多數國家,學術界工作崗位的增加並沒有跟上畢業生人數增長的步伐。以美國為例,高等院校每年新增的全職崗位只有約 3000 個,而 2014 年該國僅理工科博士畢業生人數就突破了 4 萬人,平均年增幅為4.3%。


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經費不再增長 競爭卻越來越激烈


在許多國家,來自政府的科研資助都已停止增長,甚至出現了減少。在一些重要的資助機構,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12-2015 年基金申請的成功率均低於 20%;歐洲研究委員會的基金申請成功率甚至一度跌至 10% 附近。對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來說,與更瞭解基金申請系統、擁有更多學術和行政資源、發表經歷更豐富的學者競爭基金絕非易事。比如英國研究理事會(MRC)資助的項目中,20-39 歲青年科學家的申請成功率明顯不 50 歲以上的資深學者。


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被“前浪”壓在沙灘上 老齡化的學者隊伍


現在的學術圈和上世紀 80 年代相比,已經截然不同:NIH 的統計數據顯示,30 多年前能夠在基金數量上和資深研究者平分秋色的青年人,如今被“前浪”壓在了沙灘上:較為年長的科學家獲得了絕大多數研究基金,並且從 2000 年以來,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者首次獲得重大基金資助的平均年齡一直維持在 42 歲左右。


基金申請的低成功率,意味著研究者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申請上。根據 2016 年《自然》開展的一項調查,不論是哪個年齡段,學者只有 40% 的時間花在了做研究上,並且超過 60% 的受訪者都感覺近 5 年來花費在行政工作的時間增加了。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受訪者這種感覺最明顯,實際上用來做研究的時間也最少。


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頂著壓力前行 超60% 學術“後浪”還算滿意


雖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仍有超過 60% 的青年科學家表示對自己的學術事業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不過,相對來看滿意度最高的仍然是年齡較長的科學家。 與壓力同行,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青年學者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Nature:“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數據來源:OECD、歐洲研究委員會、美國國立衛生院、英國研究理事會、德國科學基金會、MRC以及Nature。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news/young-scientists-under-pressure-what-the-data-show-1.20871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果侵權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