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這個問題我見一次要囉嗦一次,反覆說,一直到大家都知道原因,不再問了為止。

同一個地方,市場上的醬牛肉55元/斤,生牛肉38元/斤,自己煮熟不到7兩,至多6兩,合到63塊多/斤。也就是說,買1斤生牛肉,自己在家醬熟了,合到63塊多/斤,比街上賣的1斤還貴5塊。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那麼,為什麼街上賣的醬牛肉要比自己做的便宜呢?難道它不是牛肉嗎?還是有其他什麼套路?

牛肉還是牛肉,套路確實有,主要原因分享如下:

主要原因,牛肉裡面摻了“假”

牛肉裡面摻了“假”,這個“假”字為什麼用引號?因為這個摻假,可以說摻假,也可以說是不摻假。因為熟肉製品有個行規,大塊熟肉製品,熟制前,還是生肉時,為了入味,要往肉塊裡注射調味劑。就是說,大塊的生肉,先要把滷湯性質的調味劑注射進肉裡面,然後再煮熟。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因為是注射,調味劑進去後,會成片聚集,其他地方沒有。這樣就存在調味劑不均衡問題,注射到的地方味道濃了,沒注射到的地方沒味。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注射完畢後,就要把肉塊放進一個機器,就像揣面一樣,使勁的揣揉,直到把裡面的調味劑都揉開,揉均勻了,就不會這裡鹹、那裡淡了。

這個機器叫“揉肉機”,起先專為大型熟肉製品配製,後來被行業的奸商們發現玄機,都去買。有需求就有買賣,如今各種中小型揉肉機,市場供應充足,家庭作坊少不了,會買。因為這個機器,根本就是印鈔機,1斤肉能揉出2斤,或者更多。請往下看。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這樣操作沒一點問題。問題出在有人發明的神操作:在調味劑裡面再加一種物質,卡拉膠之類的膠質物。這東西化成水,進入肉裡面後又還原成膠狀物。被充分揉開的膠質,和肉塊密切結合,密不可分,肉眼根本看不出。

那麼,膠質物在還原凝固時順帶著含住水分,搖身一變成了肉。這樣一來,肉塊填充實在了,煮熟的過程中水分不在流失。因而不會減少重量,因為膠質的存在,重量反而增加了。至於增重多少,就看你加進去多少膠質物。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問題還在於這樣加進膠質物是合法的,當然是“適當添加”。但是,做熟肉的商人們不會這麼規矩,他們會“適當多加”。多加多少呢?多加到肉的1-3倍。譬如1斤生肉醬熟有6兩,他能做到2斤多,一般的也達到1斤多。

這就是他賣的醬牛肉58元/斤還賺錢的主要原因,因為人家1斤生肉能做2斤熟肉,按38元/斤,也只合19塊/斤。

市場上醬牛肉55一斤,生牛肉38一斤,煮出來6兩,利潤哪來?

進貨渠道,能買到便宜牛肉

這個不用多說,便宜牛肉好幾個渠道,一個是進口牛肉,一個是走私貨,再就是病牛肉。都很便宜。像牛腱子,到岸價也就10來塊/斤,拿到一手貨不到20元/斤。病死牛肉就不說了,多少給個錢就能拿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