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糖尿病前期"到進展為糖尿病,如何把握黃金10年的有效防控期?

原創 特醫 第七營養 2019-11-21


從“糖前期”到糖尿病

從


專家:糖尿病不是富貴病,是“懶病”

從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佈的全球糖尿病地圖(第9版)最新數據顯示,20-79歲人群中估計有3.739億人存在糖耐量受損(IGT),2030年和2045年估計會增長到4.538億和5.484億。

約一半(48.1%)的IGT人群的年齡在50歲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分之一(28.3%)的年齡是在20-39歲。

從


這些人群中每年約有6%~10%的個體進展為2型糖尿病。IGT人群不僅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而且更容易使用醫療服務,往往需要更高的醫療支出。包括肥胖、遺傳、妊娠等原因都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

從


注:糖耐量異常(IGT)和空腹血糖受損(IFG)統稱為糖調節受損(IGR),也稱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

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高危人群",第二個階段叫"糖尿病前期",第三個階段叫"糖尿病"。

由於糖尿病前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這讓人們很容易錯過預防的窗口。對此,專家建議,糖尿病高危人群應每年定期篩查血糖。

哪些是高危人群呢?

在成年人(>18 歲)中,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因素者,即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① 年齡 ≥40 歲;

② 一級親屬中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③ 超重( BMI≥24 kg/m 2)、肥胖(BMI≥28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

④ 高血壓 [收縮壓 ≥140 mmHg 和(或)舒張壓 ≥90 mmHg] ,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⑤ 血脂異常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 mmol/L 和(或)甘油三酯(TG) ≥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⑥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產過巨大兒;

⑦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⑧ 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徵等);

⑨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

⑩ 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喜歡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經常熬夜,喜歡抽菸喝酒,靜坐不動等。

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中,專家認為最主要的一是年齡老化,二是肥胖。我國50歲到65歲之間的中老年人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此外,肥胖、超重問題的低齡化趨勢,讓30歲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數也明顯增加。

糖尿病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防治水平。因此,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糖尿病篩查。成年人的高危人群,宜及早開始篩查,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從10 歲開始。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複篩查一次。

從


為什麼要高度重視

“糖尿病前期”?


當下,雖然醫學高度發展,但2型糖尿病(T2DM)仍無法治癒。而從自然進程來看,T2DM是一個漸進發展的漫長過程,在確診糖尿病之前有約10年時間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在這期間,採取不同干預策略可使T2DM的自然進程結局迥異。“糖尿病能夠被預防”這個結論被全世界認可。

從


確診糖尿病之前有約10年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


大量研究證實,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延緩和逆轉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措施。

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中,未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糖耐量受損人群,20年後死亡率達到了33%,30年後死亡率達到72%,遠高於血糖正常人群的死亡率。

而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以飲食和運動為內容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長期持久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生活方式干預對於糖尿病發病率、心血管事件、微血管併發症和預期壽命的長期獲益,對糖尿病嚴重併發症和相關死亡有顯著的預防作用。

隨後跟進的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DPS)和美國的糖尿病預防計劃(DPP),研究結果均顯示,在生活方式干預約3年後,2型糖尿病發病率降低了58%。來自印度和日本的研究,也發現了生活幹預會降低糖耐量異常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

因此可以認為,糖尿病前期是一個可逆的過程,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糖尿病前期,將會減少或延緩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微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

從


理想的“糖尿病前期”

干預策略有哪些?


糖尿病前期干預一段時間有效,但還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的發生。理想的糖尿病前期干預策略應滿足以下幾點:

(1)儘可能維持在糖尿病前期甚至直接逆轉:

長期維持在糖尿病前期狀態甚至逆轉為正常血糖,可顯著降低併發症風險和死亡率;

(2)高危患者的干預時機應提前:

伴高風險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可能進展為糖尿病,因此預防關口應前移;

(3)加強早期篩查和干預:

推遲糖耐量受損人群進一步發展成糖尿病,早期預防比吃藥的效果更好。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國內外相關指南不推薦藥物干預作為預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糖尿病前期,只有在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效果不佳,且合併有其他危險因素者,方可考慮藥物干預。

(4)有成本效益優勢:

長期來看,與不干預相比,在糖尿病前期進行飲食、運動等有效干預具有成本效益優勢。

從


“糖尿病前期”人群如何

開展有效干預?


生活方式改變作為糖尿病防治的基礎措施應貫穿全程,糖尿病前期患者採取生活方式干預有效,因此,及時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群並進行有效管理是預防糖尿病發生髮展的關鍵。

1. 控制飲食

(1)限制飲食的總熱量

(2)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GI)的食物

(3)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

2. 合理運動

(1)規律的有氧運動

(2)抗阻運動

3. 心理疏導

眾所周知,在各個階段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案中最具挑戰且備受關注的莫過於“飲食營養”治療,即醫學營養治療(MNT),其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體重等指標,還可以改善其生活質量和臨床結局,節約醫療費用

飲食是機體新陳代謝所需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

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飲食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飲食結構迅速西化,代謝性疾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持續上升。

從根源上預防疾病發生,飲食控制成為預防肥胖和糖尿病的關鍵措施。

從


古人說“上醫治未病”,這裡的“上醫”指食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營養師。飲食觀念的轉變,讓人們對健康有了更為科學、全面的認識。

生命無時無刻不在代謝,不斷吸收外來食物積累能量,消耗能量,最終排出廢物。

代謝異常會引發健康問題,人類80%的健康問題是人體代謝功能出現了障礙!比如,糖類代謝受阻,尿液中就會有大量糖分等等……

良好的代謝是身體消化、吸收、排出廢物的能力,是保持機體健康的“根本保證”。

武漢養有道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國內眾多知名醫療機構,聯合開展“以魔芋葡甘聚糖為主的複合膳食纖維食品對糖尿病前期伴肥胖患者代謝指標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研究臨床試驗”的大樣本研究,就是探索通過一種簡單方便、安全有效、可標準量化、依從度高、代謝性好的飲食干預方案,對糖尿病前期及肥胖患者及時干預,改善血糖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控制體重,延緩或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乃至於有效逆轉。

從


糖前期,早篩查,早防治

切勿錯失良機


當前社會及醫學界,高血糖的危害被嚴重低估,糖尿病的併發症患病率和致死率很不樂觀,糖尿病併發症患病率分別為:高血壓31.9%,腦血管併發症12.2%,心血管併發症15.9%,下肢血管併發症5.0%,眼部併發症34.3%,腎臟併發症33.6%,神經病變60.3%,總患病率為73.2%。糖尿病各種併發症最高可達100多種,是併發症最多的疾病。

請千萬牢記:糖尿病前期千萬不能等到被確診為糖尿病後再治療!在確診為糖尿病之前大約有10年時間處於糖尿病前期,這是預防糖尿病的“黃金10年”!

糖尿病雖然難以治癒,卻可通過篩查發現糖尿病前期階段,通過早期持續綜合干預特別是飲食管理和生活方式改變來推遲其自然進程。預防為主才是糖尿病管理的真正出路!科學的飲食管理是糖尿病前期干預或逆轉的希望所在!

“生活方式干預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專家呼籲,讓糖尿病前期人群不發展成糖尿病,讓糖尿病患者不發展出併發症,這都需要人們主動關注自己的血糖、體重等,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糖尿病醫生看一次病只能救一個人,但提倡早發現、早干預卻能影響到每一個社會細胞,防‘糖’之路更需全民大眾齊步走。

從


生活方式干預將落實到國家對慢性病管理層面

從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J].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8,10(1):4-67.

2. 何書勵,馬方,張家瑜,等.不同主食成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藥食同源主食、小麥纖維主食與普通主食的比較[J].中國糖尿病雜誌,2017,25(9):773-777.

3. 柳萍,陳偉,張家瑜,等.富含膳食纖維主食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效應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雜誌,2016,44(6):24-28.

4. 楊月欣,向雪松.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456-472.

5. Tabák AG, et al. Lancet. 2009; 373(9682): 2215-2221.

6. Lazaridou S, et al. Hormones (Athens). 2017; 16(4): 373-380.

7. Roberts S, et al. BMC Med. 2018; 16(1): 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