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的"同父异母兄弟"——马尔堡病毒

2007年圣诞节,Michelle Barnes和丈夫及其他七名同伴穿着短裤和拖鞋,走进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的蝙蝠洞,在洞中停留了15-20分钟。Michelle Barnes称不记得自己曾碰过洞穴里任何岩石或石头,她说:"听见蝙蝠飞进飞出,发出各种尖锐的声音,里面的气味剧烈难闻,所有人都赶忙用手捂住鼻子。"出洞后Michelle Barnes便生病了,起初只有头痛、皮疹、恶心症状,回家后加重起来,医生开了止痛药和止吐药,当她的肝脏、肾脏、肺和胰腺功能退化时,立即被送往医院,11天后,她出院回家。尽管诊断了多种疾病,她仍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她病情急剧恶化,几个月以来,她承受着腹部疼痛、疲劳,她自己称之为"意识模糊"。

在Michelle Barnes到访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蝙蝠洞6个月后,Astrid Joosten访问此洞,并在洞中停留了10分钟左右。几千只蝙蝠从头顶飞过,并看到了蟒蛇的影子,她的丈夫Jaap Taal后来回忆道:"所有的蝙蝠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们。" Astrid Joosten回到荷兰后发高烧,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出血,3天后,她陷入昏迷、死亡,确诊为马尔堡病毒感染。Michelle Barnes在卡罗拉多看到了Astrid Joosten的患病情况,于是请她的传染病医生检测马尔堡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这是美国第一例已知的马尔堡病毒感染病例。然而,Michelle Barnes要幸运得多,她不仅仅是美国马尔堡病毒感染患者的唯一幸存者,她身体的免疫系统还有助于疫苗研发。


埃博拉的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相似,都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同疾病。和埃博拉病毒一样,马尔堡病毒亦属于丝状病毒科,可导致人患上病毒性出血热,世界卫生组织将两种病毒都列为4级风险病原体(需要生物安全4级防护)。

埃博拉的

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北非果蝠

北非果蝠(一种以水果为食的蝙蝠)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而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目前仍未确定,经由排泄物或唾液等分泌物感染人类,被携带病毒的果蝠咬伤、接触果蝠咬过的水果、果蝠粪便等都会感染马尔堡病毒。感染者出现病毒性出血热,发热、呕吐、皮疹、全身出血、肝衰竭而死,严重者一周内即可死亡,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症状极为相似(全身出血患者视频见上一篇《能使人内脏融化、呕肝沥血的埃博拉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马尔堡病毒病死率为24%~88%不等,不同地区的医疗设备及支援对生还率影响很大,部分发达国家死亡率只有25%,但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却可高达100%。

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马尔堡病毒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被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马尔堡病毒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飞沫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导致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苏联制定了广泛的攻防生物武器计划,其中包括马尔堡病毒。在冷战期间,至少有三个苏联研究机构拥有马尔堡病毒研究计划:位于Zagorsk的微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病毒学中心,国家病毒学研究中心和Koltsovo的生物技术公司,以及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反瘟疫科学研究所和伊尔库茨克的远东地区。由于大多数研究都是高度机密的,目前尚不清楚马尔堡病毒计划的成功程度。然而,苏联逃亡者肯·阿里贝克声称,装有马尔堡病毒的武器已在哈萨克斯坦的Stepnogorsk科学实验和生产基地进行了测试,表明马尔堡病毒生物武器的开发已达到先进水平阶段。

这种具高度传染能力,同时致命的烈性病毒,被认为是潜在性的生物危险因子。当前,还没有获得批准上市进行销售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用于人类治疗,这就使得开发这些产品成为当务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