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摘要:為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資陽各區縣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湧現出一批“不等不靠”、在脫貧一線發光發熱,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攻堅克難力量。7個月走爛4雙鞋,安嶽縣大平鎮紅鶴村第一書記陳利為窮山溝“走出”一條“脫貧路”;身殘志堅,雁江區小院鎮天古村村民楊清文自主脫貧,家庭年人均收入翻10倍,還發動貧困戶加入村集體經濟......從5月6日起,四川在線資陽頻道推出《決勝2020·脫貧攻堅閃光人物》專題報道,集中展示資陽市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閃光人物與經典故事。

四川在線資陽頻道消息(記者 楊蜀丹)歷時七個月、磨壞了四雙鞋,她為窮山溝“走出”一條“脫貧路”;光伏發電、養豬場、股權量化,她帶來的好項目讓村民腰包“鼓”起來;面對村民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生性潑辣的她用實際行動詮釋“第一書記”扛起“第一擔當”,帶領村民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一步一步“走”進村民的心裡。

她就是腳上沾著泥土、心裡裝著貧困群眾、肩上揹著責任的安嶽縣大平鎮紅鶴村第一書記陳利。村上一提到陳書記,無一不豎著大拇指稱讚“陳書記是確確實實為村上幹了實事的”。

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陳利(左一)給村民家屬示範如何護理半邊癱瘓的病人

歷時7個月、走爛4雙鞋

“第一書記”為窮山溝“走出”一條“脫貧路”

“出門一身土、進門兩腳泥”,是紅鶴村給陳利的第一印象,2015年9月,陳利初到紅鶴村,主幹道是全村唯一一條土泥巴毛坯路,狹窄、凹凸不平,其他道路都是土路。行路難,成了陳利的“心病”。

駐村後,陳利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通村公路。“你都是下來走過場的,更何況你還是個女人,搞得好啥子”、“修路,可以啊,要喊我們出錢,不可能!”一提及修路要群眾自籌一部分資金,村民炸開了鍋。於是,一連7個月,紅鶴村裡隨時都能看見陳利搭著村幹部的摩托車穿梭田間,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陳利從就醫更快捷、回家探親更方便、發展產業更有利等方面舉例,慢慢的少部分人思想通了。趁熱打鐵,陳利和村幹部又一個一個地給外出人員打電話,在得到更多年輕人支持之後,籌資款逐漸收起來了。測繪線路、協商林地、放基線、打炮眼……又歷時兩個多月的披荊斬棘,2016年6月,紅鶴村村民盼望已久的2.9公里通村道路終於修通了。縱橫交錯的村路,伸到田間地頭,伸到百姓家門口,伸到農民的心坎裡。"現在道路硬化了,路好走了,我們辛辛苦苦養的豬可以順利運出去了。”7社養豬戶劉剛雲激動地說。

進村主幹道通了,村民們的基本生活和農產品運輸解決了,2016年,全村47戶188個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紅鶴村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村裡還建起了村集體經濟養豬場,引進溫氏公司,以提供豬苗、技術、飼料、藥物的方式,現代化手段、封閉式管理餵養生豬,出欄時,溫氏公司再按最低170元一頭的價格進行回購,2019年度為村集體增收37萬多元。

爭取長期穩收的好項目

村民符合條件直接參與利益分配

4月24日,雨後的安嶽縣紅鶴村瀰漫著泥土的清香,陳利看著久違的太陽有點激動,因降雨停工的8社社道終於又可以開“幹”了,想到這,她不禁加快了步伐。“這條1.1公里的社道是8社一位退休老校長捐贈資金修建的,我們整村脫貧時只是硬化、拓寬了村道,社道還是以前的土路,村民們運輸的物資並不能直接到家門口。”如何打通這“最後一公里”?陳利為此多方託人,向安嶽縣提交了100萬的修路資金申請書。“要是這筆資金批下來了,我的心才能落地。”陳利說,資金到位了要按照比例將政府出資修路的資金還給老校長。“不能增加群眾的負擔。”

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朱慶元拄著柺棍

“要讓被雨水浸溼的泥土乾透些,才能開始打路基。”匆匆交待幾句後,陳利轉身走進了一旁的樹叢中,沿著陡峭的石階,陳利來到貧困戶朱慶元的家裡。“你家英英身體恢復得怎麼樣?”陳利口中的“英英”便是朱慶元的妻子馮瑞英,20多天前,馮瑞英在家突發膽結石,轉診到上級醫院行膽囊摘除手術,依靠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醫療費報銷90%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朱慶元家裡的負擔。“朱慶元患有腦梗,身體左邊已失去知覺,90多歲的父親常年癱瘓在床,家裡都靠馮瑞英種地、幹活維持生活,2019年依託村上股權量化項目,不僅不用投入本金,去年還分得2050元。”陳利介紹,村裡有39名殘疾人,作為安嶽縣殘聯派駐紅鶴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陳利爭取到省殘聯49萬、市殘聯8萬,總計57萬扶貧資金用於股權量化扶貧工作,當時該項目是全省唯一一個試點。“通過調研,我們將資金投資到安嶽縣新鑫檸檬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負責人也是一名殘疾人。”紅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殘疾人按殘情持股,投入資金按年利率不低於5%實現保底收益,根據合作社當年經營情況,可進行二次分紅。“2018年為投資第一年,分配總金額為28500元,2019年分配總金額為31250元。”陳利說,2019年紅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殘疾人最低分得550元,最高分得2050元。

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光伏發電站

在7社的田地間,用鋼架支撐著數塊吸熱板正在吸收陽光,通過國家電網的送電系統,將光能轉換成的電能輸送到各地。“這是我們在2018年爭取到的20萬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但需要在當年形成固定資產,我們通過多方考察、調研,最終確定修建一座2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2019年4月與國家電網實現併網,目前收益超過12000元。”陳利介紹,2019年的收益分配對象為村裡的貧困戶,明年起,光伏發電項目的收益分配對象將是全村所有村民。“這是一個持續穩定增收的項目,同時也形成了紅鶴村的固定資產。”

“紅鶴村的村民大多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每家每戶積極飼養小家禽,從而保證一筆可觀的收入。”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陳利還積極聯繫幫扶單位,以“以購代扶”的形式定期向紅鶴村村民購買雞鴨、蛋等農產品,變輸血為造血,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

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朱小軍家正在修建豬舍

什麼樣的人帶出什麼樣的兵

村主任也是致富帶頭人

朱小軍是紅鶴村的村主任,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2011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朱小軍用十多年的積蓄,回家修起了漂亮的小洋房。“他年輕,接受新鮮事物快,而且有想法、肯吃苦,村裡想找一名致富帶頭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領全村人一起致富,我們便想到了他。”陳利說,2019年4月,朱小軍的妻子張玉萍在村集體經濟修建的養豬場打工,學習現代化、規模化養殖技術。“現在夫妻倆在自家院壩外修建豬舍,運用在村集體經濟養豬場學到的餵養技術,如果能夠成功,至少能帶動本社村民發展規模化養豬產業。”

“我家一直都在養豬,數量不多。今年的豬苗自己留下了,為規模化養殖做準備。”朱小軍說,他準備養殖50頭豬,豬苗是自家豬繁殖的,飼料是地裡種的,這樣就能省去一大筆支出,修建豬舍花了近4萬元,預計今年就能收回成本。“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帶動全村的人一起增收致富,提升整村經濟水平,共同改善紅鶴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朱小軍說,村裡大多都是種植的傳統農產品,希望通過他的帶動,進行科學化種植後,能將一畝500元的收入提升到5000元。

7個月磨爛4雙鞋,5年從未離開 安嶽這個村因她收益大幅度增加

紅鶴村的養豬場

在朱小軍家裡,飼養家禽、鴿子、養蜂、種黃精,成立養蜂專合社,代銷村民滯銷的農產品,拓寬銷路。“我種植黃精是為了考察我們這裡的土質適不適合種植這類藥材,下一步,村集體經濟專合社將種植50畝黃精,以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朱小軍表示,他發展多種產業就是為了給村民做示範作用,並且他還會查閱書籍、上網搜索,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如果村民願意發展自家產業,他肯定會毫無保留告知所有技術。

“這幾年跟著陳書記,確實學到了很多。”朱小軍說,他原本只有小學文化,在陳書記的鼓勵下,通過自考取得了中專文憑。下地幹活對於朱小軍來說輕而易舉,但要說到怎麼與村民溝通可就難倒了他。“陳書記入戶時都會把我帶著,一是讓我跟村民拉近關係,二是通過他們的交談,讓我耳濡目染,並在事後還會有針對性的教給我溝通方法和技巧。”

從機關到農村,從案頭到田間,扶貧工作雖然有過辛酸和困難,但正因為經歷了這些,讓陳利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情。“看著這裡的蛻變,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我越發珍惜這段深入基層的日子。村委幹部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形成了一支撤不走的幹部隊伍,帶領群眾朝著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奮鬥。”陳利告訴記者,基層工作沒有轟轟烈烈,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幹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