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2020年4月20号,影院关门第88天。


最近一周,中国电影依旧坏消息不断——


14号,一季度业绩预告,幸福蓝海、万达电影、金逸影城三家知名院线亏损超过8亿元;


15号,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影剧院、游戏厅等娱乐性休闲型场所暂不开业;


同天的消息,数据显示,2020年初至今,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数量的1.78倍;


17号,去年票房1717万,拥有12个影厅的天津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开业7年半后宣布闭店;


近日,陆续传出有影院出租内场和影厅,作为新婚夫妻拍婚纱写真的场地;


同时,有消息称,著名外资影投、在国内有141家影城的CGV已经开始裁员,裁员比例大概在30%。


……


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院,阴云笼罩,前景未知。


作为曾经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和当下电影行业的观察者,我希望为这个行业、尤其是影院做点什么。


哪怕人微言轻,哪怕手里只有这杆笔——


总要有人发声,让更多人看到,然后更多人发声,最终寻求改变。


因为改变,从来都不是自发进行的。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 图为日本演艺人士发起的「拯救电影院」标志

回应六个质疑

先对「影院复工」大众的几个主要质疑或疑问,做下回应。

质疑1,电影院是密闭空间,传播风险大

不知道专家风险评估的具体标准是怎样的,但疾控中心发布会上的原话是,控制人员流量,减少人员聚集。

重点是控制和减少,而不是禁止。

别怪我玩文字游戏,因为以我的了解,影院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

首先,多数影厅空间够大,有良好的排风系统,且隔座、隔排卖票,前后的距离至少超过两米,左右的距离也有一米;

其次,观影90—120分钟,与下馆子、泡吧时长基本一致,全程配戴口罩,无言语交流,飞沫传播风险甚至比摘下口罩吃东西的饭店要低;

最后,暂停线下购票,执行100%线上售票,全程自助无接触取票、入场,实名制保证一旦有风险可以迅速控制;

并不是要强调影院就比饭店、酒吧、超市的风险小,但起码不会更高。

且如果是控制流量,减少聚集,营业状态的影院,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质疑2,目前仍是疫情防控关键期,影院应顾全大局

没错,各行各业都受冲击,但「顾全大局」四个字,行业外的人说得轻松,对行业内变局下的切身体会,一定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简单算笔账——

国内目前约有1.1万家影院,每家影城平均约有30名员工,那么单是影城的从业者就有约33万人

这几十万人,就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TA们也有贷款要还,有孩子要养,有日子要过。

但这不是重点,真正导致人心惶惶的是——

影院不复工的同时,也没有看到出台任何针对继续保持关门状态的相关措施。

用一句不恰当的调侃,咱不能「管杀不管埋」啊。

保守估计何时可以复工、关门期间有哪些扶持办法、高中低风险地区又有怎样不同对待。

细则越规范,就越能给行业吃下定心丸。


而当后续措施无法有效跟进,谣言滋长,甚至自己吓自己,各种「年内无法复工」的传言开始散播,即便影城开展自救,也会因为前景不明而陷入被动泥潭。


总之,顾全大局谁都懂,也不反对,但这样缺乏有效沟通的「顾全大局」,不免过于壮烈。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质疑3,拍电影开影院不赚钱?明星动辄身家过亿,怎么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哭惨?

这里存在两个刻板印象——

一是艺人明星赚多少钱,和电影公司、院线有没有钱,那完全是两回事。这种没常识的偏见,真的不应该出现在2020年了。

二是拍电影和开影院,真的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赚钱。

甚至,赔钱都已是常态。

电影公司,拍十部赔七八部很常见。即便有《流浪地球》这样大爆款的北京文化,去年还是亏损了近24亿。

院线则要更难,尤其在这个线上娱乐前所未有丰盛的时代,具体放下一条说。

最让人生气的,还是下面这种不明就里、落井下石的态度。

带着绝对的偏见,胡言乱语(电影每天进账几十亿??),横加指责,煽动情绪。

退一万步说,每个行业都难,大家都在发声求助,但别的行业可以哭惨,就电影行业身份特殊?有苦就必须咬碎牙齿往肚里咽?

这些车轱辘话,其实翻来覆去讲真的很没意思,但偏见摆在这,不说清楚实在窝火。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质疑4,这几年影院野蛮发展,增速过快,如今是时候优胜劣汰了

这里说两点——

一是当下影院真的很难做,单以投资回报率看,根本就不是什么适合入坑的行业。

以开头提到的天津那家闭店的影院,它有12个厅,2000多个座位,还有IMAX,算是高配的大影院。

地段位置的确不错,但去年光租金和物业费就有1100万,以它去年1717万的票房,分到手不过800万多一点,还不够交租金的。

中小影院或许没这么大租金压力,但也是能做到收支平衡就烧高香了。下面截图的案例,我不确定真假,但代表性一定是有的。

二是关于影院数量过多,也是有原因的。


18年12月11日,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称,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计划达到8万块以上。


文化产业大发展,是这几年的一个趋势,人口红利依旧可以开发。但现在回头看,其实也早已埋下自上而下、过分乐观的潜在隐患。


无论是上座率、人均观影次数,还是票房增速,数据都是逐年下滑的。


一味追求速度,忽视电影质量和数量无法跟上的现实,想想一年多前目标直指8万块银幕,现在2020到了,近7万块银幕数已显臃肿。


这的确是行业的问题,但放在当下,又不是任凭它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么简单。


开一家影院要耗费多少时间、金钱,若非实在撑不下去,岂是说淘汰就淘汰的。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 图片来自网络 投资1000万的影城,票房稳定的前提下 回本就需要12年

质疑5,国产电影观众缘差,加上疫情的心理影响,观众对进影院没有多少热情


这来自一部分理智的观众。


怎么说呢,还是有两点回应吧——


一是这两年的国产电影,真的肉眼可见地,在进步了。


这个进步,是我们无论怎样也不能否认的,这也是为何更为中国电影没能在2020年更上台阶,感到遗憾的原因。


二是即便复工收益不好,但开门就是回暖的开始,就有复苏并重回巅峰的希望。


还是那句话,不是要现在就复工,但相关措施,有效沟通,总要跟上。


质疑6,既然开门无望,大可换个工作转行算了


对很多人,工作的确只是工作,一个不行,换一个就是。这么说可能有点矫情——


但电影这个行业,太多人真的就是在凭热爱和理想在做事。


只要还能活下去,就有人会继续坚持。


这不多说,懂的自然懂。


纠正两个误解


其实上面这些质疑,抛开恶意的不谈,背后更多是源于不了解。


只要愿意沟通,不解总会消失。


但下面这两个误解,是我很想严肃纠正的。因为它们根深蒂固,非三言两语就可解除。但多一个人解除误解,说这些话就有价值。


误解1,相比衣食住行,电影只是娱乐,不是刚需


真的,但凡上周末看过「同一个世界团结在家」线上慈善音乐会的人,也不会认为,这只是娱乐吧。


2020年了,不要再说什么电影、音乐、文学只是娱乐,不是刚需了。

它们都是艺术,而艺术,就是人类的刚需。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的125年,一直都被定义为艺术。


在中国,电影也始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


或许是近十年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的飞速跃进,也难免被贴上浓重的铜臭味。


「唯票房论」大行其道,让太多人忽视了电影在传递社会价值、铭记过去、展望未来上的文化价值。


电影不是小打小闹,背后是一个成熟的工业,每一部诚心制作的电影,都是工业产业链上,无数工作人员知识、体力的劳动结晶。


好莱坞在上世纪初就被政府认定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继而成为美国梦、美式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一个国家在世界媒介上的话语权,不仅仅是看经济硬实力,还有文化软实力。这真的不应该只停留在一句口号,扪心自问——


我们真的打心底里重视电影行业吗?真的在把电影视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输出的重要一环吗?


这真的不是多建影院、多赚票房就可以了。


重视电影,从承认「电影是刚需」开始。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误解2,时代不同了,看电影的方式有很多,未来主流也是线上,疫情只是加速了影院的消亡

这个误解,的确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这个话题呢,其实这两年也已经被讨论过多次,我就简单说看法——


影院或许在未来真的会消失,但肯定不是现在,更不会是短时间的近未来。


这里不谈什么「电影只有在大银幕才能带来最强观感」,不谈理想,只谈利益。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


当电影离开了影院,绝大多数将无法收回成本,甚至赔得血本无归。


如果《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都走的线上网播,收益绝不会有现在的10%。


最近好莱坞也有很多新片转了流媒体,但即便是创了纪录的《魔发精灵2》,单片收费近20美元,是电影票的一倍,也因投资巨大,依然没能做到收回成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换成版权意识模糊的国内,一部新片线上播出,下一秒盗版资源就会全网满天飞。


总不能指望所有电影,都被字节跳动大手笔买断、次次免费请全国人民看电影吧。


这就是现状。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于是,回到标题。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真的,只是这次疫情吗?


三个方向建议


最后,还是给点力所能及的建议。


其实,说是建议,视为呼吁,或许更为恰当。


对电影管理机构——


很多业内人都提到了,专项资金的返还。


如果还有朋友不了解这个专项资金,就简单解释一下——


国内的政策,每部电影公映后的票房,国家会抽走5%,作为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这些钱当然每年都在花,但总有结余。这个档口,就是这笔钱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也附议@张小北 和@电影票房 在微博上给出的建议。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对电影公司——


疫情之后要恢复大众观影热情,很大程度上,要看公映的新片质量。


没有叫好叫座的头部大片「带节奏」,电影市场将很难迅速回暖。


目前,这也是北美市场的策略,如果按计划7月能够重开影院,诺兰的《信条》能否引爆市场,作用非同小可。


另一点,往远了说,参考影评人magasa撰写的《好莱坞是这么度过经济大萧条的》一文中提到的——


「媒体将好莱坞的快速复苏,归功于优质影片成功捕获了观众的趣味。所谓优质影片的制片策略,指好莱坞制片厂明白了,依靠改编自成功小说或舞台剧的高成本影片,是电影业的一条明路。


放在当下的中国,我想这个经验同样适用。


最后,对广大观众——


除了恳请大家能在影院开门后,都能买票支持,还能说什么呢。


质疑也好,误解也罢,我想没有几个人,是希望中国电影不好的。


路还长,请多多支持。


结语


关注我的,多是业内人,所以虽然写了这么多,业内人一点都不陌生,更多,是写给更广泛的行业之外看的。


但还是想呼吁业内——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我们不仅要发声,更要有人带头发声、集体发声。


最近思来想去,脑中总会浮现这四个字——


人微言轻


现实很残酷,发声或许也只是杯水车薪,但还是那句话——


改变,从来都不是自发进行的。


而没有改变,又何来改变?


谁杀死了中国电影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