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扶志 產業扶富 教育扶智 就業扶技 碧桂園助力10縣摘掉貧困帽

從2010年在廣東省英德樹山村試點扶貧,到2018年結對幫扶9省14縣3747個村,碧桂園集團的扶貧工作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探索出一條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之路。5月20日,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等70多家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共同發起“社會扶貧共同體”,以聯合更多社會力量,形成更大扶貧合力

2018年5月20日,碧桂園集團啟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結對幫扶9省14縣3747個村,助力3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碧桂園集團為此成立了150多人的專職扶貧工作隊,帶動上千名員工奔赴這14個縣開展扶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河北平山縣等10個碧桂園集團定點幫扶貧困縣相繼宣佈脫貧“摘帽”,脫貧人口超過20萬;碧桂園集團累計幫扶貧困群眾增收4471萬元。

家門口上班

產業幫扶補短板

在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扶貧農場,張鳳英負責在碧桂園苗木花卉基地除草。3年前,患了胃癌的她僥倖從生死線上逃脫,卻用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舉步維艱。如今,有了苗木基地的工作,她又有了新的希望。

劉興妙和丈夫原本在廣東打工。但3年前,由於家中老人生病,夫妻倆不得不回到老家。丈夫在周邊打短工,劉興妙負責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收入減了一大半,家裡又有病人,夫妻二人背上了一身債務。

2018年6月份,碧桂園在湖南平江縣建設了一處106畝的苗木基地。苗木基地為劉興妙提供了工作崗位,讓她既能在家門口做事賺錢,又方便照顧老人小孩。如今,她一個月能拿到2000元工資。此外,苗木基地還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劉興妙在掌握技術後,在家門口開闢了一塊自己的苗木基地。

張鳳英和劉興妙只是碧桂園產業幫扶貧困戶的兩個具體案例。碧桂園結合在項目綠化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市場需求,幾年前就開始了苗木基地產業扶貧項目,形成了“碧桂園+村/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運營模式,通過貧困戶資金或勞動力入股、村/合作社經營管理、碧桂園提供優惠種苗並負責銷售,調動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碧桂園已經在廣東英德、江西興國、河南虞城等12個縣建設近2000畝苗木農場,帶動近8000名貧困戶增收。

“民營企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導入產業扶貧資源,填補貧困地區對接市場的短板。”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梁健對碧桂園的扶貧模式點贊。

“脫貧關鍵靠產業。產業要多元化,才能提供多方保障。”興國縣北勝村黨支部書記邱日漢說。

在興國,碧桂園引入晚稻種植扶貧項目,免費為貧困戶發放水稻種子,並提供技術指導,讓貧困戶從中受益。據瞭解,今年4月份,碧桂園投資5.2億元在興國建設智能建造產業基地,投產後首批將可帶動300多名貧困戶就業。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產業

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農民有養羊的傳統。“我們這地方十年九旱,可就是因為旱,才有了很好的牧草,有了從南北朝時期就成了貢品的東鄉羊。只要銷路能打開,一個貧困戶年收入能達到三四萬元,脫貧不是問題。”養殖大戶馬忠華說。

但馬忠華與鄉親們沒有想到,東鄉羊有一天會在全國爆紅。去年11月份,碧桂園開展“消費扶貧月”活動,並引導更多人“以購代捐”,一天之內就幫助東鄉縣賣了1萬多隻羊。

碧桂園東鄉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韜告訴記者,2018年扶貧工作隊進駐甘肅東鄉,經過調研,決定依託集團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同時攜手當地企業與養殖場,合作發展冷鏈系統,讓優質的東鄉羊走出深山。

貧困戶馬忠華是受益者之一。他說:“以前不太敢多養,怕賣不掉,現在有了碧桂園這樣的企業,養多少收多少,收購價還提高了,每斤羊多給兩元錢,也敢多養了,今年打算養一千多隻。”

啃掉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最重要的是提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碧桂園堅持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比如,在東鄉,碧桂園就重點幫助挖掘東鄉羊、馬鈴薯、東鄉刺繡等特色產業。

“東鄉發展基礎薄弱、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全縣產業發展面臨著帶動能力弱、集約化程度低等問題。”東鄉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楊志軍表示,“碧桂園通過調研對接,推動合作,恰好可以為東鄉補齊短板。”

企業參與扶貧,優勢在於有完善的產業鏈和比較成熟的市場。碧桂園通過“碧鄉”電商、鳳凰優選扶貧專櫃、展會等途徑,大力推廣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

截至2019年2月份,碧桂園通過“碧鄉”品牌挖掘14縣優質農特產品109款。碧桂園旗下碧鄉、碧家和鳳怡三家社會企業,致力於扶貧產品開發,打通酒店、食堂、社區等市場,截至目前,累計推廣消費扶貧產品近4000萬元,超過3萬名貧困人口受益。

在湖南平江,碧桂園成立了湖南譽湘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收購貧困戶種植的紅薯、糯米等農作物實行深加工,大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在安徽舒城,碧桂園將舒城的小蘭花茶葉通過鳳凰優選渠道銷售;在河南虞城,碧桂園對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黏谷酒的傳承人楊威,藉助“碧鄉”品牌,幫助其打造紅黏谷小米、紅黏谷酒等特色品牌。

此外,碧桂園還扶持1200名返鄉青年紮根創業,間接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

下足功夫

與鄉村一起成長

碧桂園成立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在構建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扶貧長效機制上下足了功夫。

在碧桂園集團的脫貧攻堅作戰圖上,插著14面紅旗,分佈在河北、江西、廣東等9個省區。“每一個定點幫扶村莊裡,都活躍著我們長期駐村的扶貧幹部。在一線扶貧黨支部的帶領下,他們和村民一起尋找消除貧困的方式,與鄉村一起成長。”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羅勁榮說,“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多元化的扶貧模式和參與途徑。”

在碧桂園結對幫扶9省14縣一週年之際,已有10個貧困縣相繼宣佈脫貧“摘帽”。這些貧困縣包括河北的平山縣、灤平縣、崇禮區、新河縣,河南虞城縣,廣東英德市,安徽舒城縣,廣西田東縣,湖南平江縣,陝西藍田縣。

2018年5月20日,碧桂園集團宣佈全面啟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結對幫扶全國9省14縣3747個村,助力33.6萬建檔立卡人口脫貧。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萬貧困人口脫貧。

碧桂園在扶貧中創造性地探索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及其他創新舉措在內的“4+X”扶貧模式。比如,結合公司與市場的需求,在12個幫扶縣推廣苗木種植產業,按照“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資金運轉模式,推出“合作社+公司+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有效輻射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5月15日,碧桂園清遠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啟動建設。希望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方式促進脫貧攻堅,帶動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需要凝聚來自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強大合力。5月20日,碧桂園集團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共同發起“社會扶貧共同體”。據瞭解,“社會扶貧共同體”將致力於把各參與方在消費需求、業務拓展、就業崗位、捐贈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捆綁打包”,與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需求有效對接、按需配置,使扶貧融入各單位、機構、個人發展的基因,實現扶貧參與者共建、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張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