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示法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示法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開悟詩

心安,即是歸處;心安,即是家。

奢華讓人迷醉;貧寒讓人痛苦,哪種境況下,人都會有煩惱,都會心生滿滿的孤獨感和漂泊感。如果不管處在何種境況,都能安心,都能坦然接受生活的種種,那還會有什麼痛苦可言,有什麼不安可怕?

放棄令人痛苦的非分之想,每一日過充實,過快樂了,就是幸福,就是歸路。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已靈猶不重,佛視為何人。

——文偃詩

這是唐末著名僧人文偃所題寫的一首詩作。詩中的兩個比喻,在說著生活中的一個道理。物皆有其用,在其可用之處,是可寶貴的,換一個地方則就未必。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王梵志禪詩

這首唐初白話詩僧王梵志的五言小詩,通篇白話,語言風趣。

"城外土饅頭",以土饅頭這樣的大白話來喻墳墓,"餡草在城裡",墳墓既然是土饅頭,墳中的人便是饅頭中的肉餡了。一人吃一個"這樣的大白話,竟然也可入詩,只有王梵志這樣徹悟的人才敢為了。生命只有一次,不論人們愛不愛吃這個"土饅頭",都得吃一個,而且只能吃一個。在這首詩中詩人坦然面對生死,語調輕鬆幽默,但又並非視生死如兒戲般不負責任的輕鬆,也並非強作歡顏的故作輕鬆,而是在正視自然規律徹悟生死後,對世人的諷誡。

宋代范成大曾把這首詩與王梵志的另一首詩"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的詩意鑄為一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巖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

靈支才一見,回首舞三臺。

——覺海法因庵主開悟詩

山岩邊上桃花盛開,這桃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這花,又不僅僅是花,它還代表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若知道桃花從何處來的,是不是也就明白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來源,是不是從而也就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若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是也就意味著解脫自在啦?

靈雲才一見,回首舞三臺:“靈雲”是指靈雲志勤禪師。“三臺”是指唐代官吏們處理政事的府衙。靈雲禪師僅僅看了一眼桃花,回過頭來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府衙裡跳舞了。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焰裡寒冰結,楊花九月飛。

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本寂詩

晚唐名僧本寂的這首詩說,寒冰結在烈焰裡,楊花飛在九月間(楊花應春天飄落),泥牛吼叫於水面,木馬嘶鳴於風中。以常情來看,都是不可能之事,但禪本就偏重心靈的體驗,在特定的狀態中,打破時空,混淆性質,泯滅差別,都並不奇怪。這還體現出禪宗力圖衝破原有的思維模式,解脫一切束縛的創造性智慧。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列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吾心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寒山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送靈澈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歲月人間促,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能得幾回過。

——朱放題竹林寺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刀斧斫不開,靈機絕點埃。

清風掃殘雪,和氣帶春回。

——退谷雲詩

行書優美,禪詩開悟


語路分明在,憑君仔細看。

和雨西風急,近火轉加寒。

—— 道吾真禪師詩

*書法作者/夏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