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聊齋》說狐談鬼,詭奇豔麗,說起愛情,多以圓滿告終。卷四有《公孫九娘》一篇,風格大相徑庭,本來可以好好相愛的兩個人(鬼),卻因行事不謹導致刻骨誤會,終至琴瑟難諧,生者從此只能活在自責與愧疚中,獨歷風雨,輾轉長夜,亡者也只能是心懷怨懟,埋掉畫堂春夢,從此不得不獨對荒草孤楊,夜夜聽鴞呼狐鳴。

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於七反清失敗,清庭殺人甚多,都埋在濟南南郊的亂墳崗上,被殺的人中,以棲霞人和萊陽人居多,這個亂墳崗被稱為"棲萊裡",《公孫九娘》中的故事發生地"萊霞裡"實際上就脫胎於此。

甲寅(1674年)間,萊陽一書生到濟南,由於被誅的人中有他的二三親友,便順帶到"萊霞裡"祭奠了一下,在一位已死的同窗撮合下,認識了同樣受於七案牽連而亡的公孫九娘。一人一鬼兩情相悅,喜結連理。一日,公孫九娘對萊陽生說,自己和母親孤苦伶仃,漂零於蓬蒿無底的深淵,希望書生能念夫妻之情,將她們的骸骨遷葬回書生祖上的墳地,讓她和母親百年之後有個依託。書生痛快地答應了。不過,等回到客棧後,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天大錯誤:不記得九孃的墳坐落何處,和九娘分手時,也忘了問她的墳上到底有什麼標記。到了晚上,書生再次到萊霞裡,但見 "千墳累累,竟迷村路,嘆恨而返"。

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書生耿耿於懷,無一時一刻忘記九娘,半年後,再到濟南,希望此次能遇到九娘。走到南郊,天色已晚,他把馬拴在寺院的樹下,急忙來到墳地。"但見墳兆萬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鳴,駭人心目。"書生驚悲交加,回到寓所。過了幾日,終難遇到九娘,不得不打點行裝,懊喪東歸。不料策馬剛走了裡許,便見一個女子,孤孤獨獨走在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墳墓間,無論是步伐神態,都和九娘極像。書生揮鞭趕上前細瞧,果然是九娘,大喜過外,跳下馬想與她說話,那女子卻理也不理,好像從來就不認識他。萊陽生再趕上前去,女子臉上忽然現出怒容,舉起袖子遮住了自己的臉龐。萊陽生大叫道:"九娘!九娘!"女郎不應,如煙般瞬間消失。

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人生之遺憾,莫過於誤會難除抱愧終年!

於七,名樂吾,字孟熹,今棲霞市唐家泊鎮人,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中武舉。為人俠義有肝膽,在鄉中威信極高。清兵入關後,在董樵等人的協助下,於七以鋸齒牙山為據點,發動大規模的反清起義。後被招安,一直未得到重用,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為了恢復明王朝,揮師抗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於七響應,以鋸齒牙山為據點,二次起義抗清,烈火燃遍膠東。清廷深恐鬥爭蔓延,派萬餘名滿蒙"八旗兵"和九省兩萬多名"綠旗兵"圍攻鋸齒牙山。於七率眾英勇抵抗,但寡不敵眾,除於七等極少人突出外,大批起義官兵及家屬被殺害,死者多為棲霞和萊陽人。

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於七突圍後,先在今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港西給人家當傭工,後到華嚴庵(今青島華嚴寺,位於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出家當和尚,法名通澈,受戒時又獲法號善河。70歲時被舉為方丈,93歲老死於華嚴庵。

鋸齒牙山位於棲霞東南,主峰海拔806米,是膠東半島著名高山之一。主峰有三個,分別是大牙、二牙和三牙,大牙和二牙陡峭險峻,三牙較為低緩,森林茂密,三峰巨石矗立,像鋸齒一樣,所以有"鋸齒牙山"之稱。

黑血浸染的悲傷,《聊齋》中最為酸惻的故事

關於於七之亂被誅從數之多和"棲霞裡"得名源由,《萊陽縣誌》中有明確記載:"今鋸齒山前,有村曰血灌亭,省城南關有荒冢曰棲萊裡,殺戮之慘可知矣。" 血灌亭,得名于于七與清軍的惡戰。據說在戰鬥最危急的時刻,當清兵攻到大牙的一條通道口時,於七於牙山"橛子石"旁,揮動大刀,奮勇拼殺,將陸續爬上來的清兵,一個個砍下山崖,橫屍遍谷,血流成河,一直殺了三天兩夜,血灌亭因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