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博聞通覽比較認可陳寅恪先生這一觀點,我們認為宋朝文化對於中華文明的影響具有巨大且深遠的意義,我們從宋朝的人口、社會、文化、經濟、科技5個方面見解如下:

1、首先宋朝國祚三百二十年,歷經十八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中西方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2、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中華民族的手工業水平已空前提高,商品經濟發展,小農經濟空前發達,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宋代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是明朝的六倍,生產力水平提高因此被譽為工業革命的前夜。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3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4、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首先,理學重新構築起“禮”的封建秩序。其次,理學家以個人的道德修養作為人生學問的根本,促成了儒學朝“內聖”的方向發展的趨勢。而專心內求的學術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學風。外輕經濟之事,空談而鮮實用,一遇危難,即束手無策,給民族心理投下陰影。再次,理學家們強調的道德自覺,給我們的民族帶來了積極的因子。但以“內聖”為根本的立身原則,實際上也就是強調了儒生們道德規劃下的主體意識。而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例題,導致了中國知識階層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莊嚴的歷史使命感,並將個體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眾群體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而且,

理學家們強調“浩然正氣”也為熔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論基礎。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5、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

博聞通覽

用文化溫暖人心,讓閱讀更有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