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海曙區

來歷名稱 1951年5月,設立海曙、鎮明兩區人民政府。1984年3月,海曙、鎮明兩區合併,成立新海曙區。區名源於寧波市唯一僅存的古城樓遺址——海曙樓。

海曙樓又稱“譙樓’,俗稱“鼓樓”, 海曙樓的基礎是唐長慶元年(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門,五代時,稱“望海軍門(樓),宋為“奉國軍門(樓)”。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拆城毀城,子城的南門——海曙樓自然也難逃劫難。元至治元年(1321年)又建城、樓,取名“明遠樓”,不久又被毀。

明宣德九年(1434年),太守黃永鼎重建。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傾圮欲墮,太守蔡貴易重建,使之面貌煥然一新,更名為“海曙樓”,取唐杜審言詩“雲霞出海曙”之意。沈一貫作碑記,董大晟作賦。清康熙五年(1666年)及以後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除賦碑外,其餘均被毀。現存的建築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江北區

來歷名稱 設立江東區之前,地屬鄞縣(今鄞州區)。1951年5月,成立寧波市江北區人民政府,1956年2月撤消江北區。1978年復置江東區。因在甬江之北,故名。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北侖區

來歷名稱 1987年7月4日,濱海區更名為寧波市北侖區。北侖區以其境內的深水良港――北侖港而得名。北侖港是以港中一小島北侖島而命名。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鎮海區

來歷名稱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5月,吳越王錢鏐巡視明州,築城於望海鎮;閏八月,置望海縣,未幾改為定海縣。而自明代起,倭寇頻繁出沒,這裡便成了抗倭第一線,因此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原定海縣為鎮海縣,喻義“鎮服海上倭寇”。1985年10月撤銷鎮海縣,建立寧波市鎮海區。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鄞州區

來歷名稱 今鄞州區在2002年2月1日之前稱為鄞縣。夏朝初,“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稱:“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鄞縣由此得名。而正式稱為“鄞縣”是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2002年2月1日,撤銷鄞縣,設立寧波市鄞州區。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奉化區

來歷名稱 今奉化市在秦漢時屬鄞縣,晉至隋先後屬句章縣、鄮縣。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鄮縣置奉化縣。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縣設市(縣級)。

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唐代明州的附郭為奉化郡,以此為名;一說,來源於城東的奉化山。

而“奉化”二字則取“奉甘棠而化之”之義。蓋奉化古為堇子國治地。堇城在金溪白杜。杜乃甘棠之一種。杜色赤。棠色白。古時沿溪皆產。詩[召南篇]名。周召公巡行南國。治政勸農。止舍於甘棠之下。既去民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作此詩。藉以此稱遺愛在民者。故稱奉化。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象山縣

來歷名稱 唐神龍二年(706年),析台州寧海、越州鄮[mào]縣地置象山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

據南宋《乾道四明圖經》雲:“縣有一山,其勢壯負,雄壓海垠,前後瞻望,屹如象形。縣控此山,因以名之。”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寧海縣

來歷名稱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始建寧海縣,據《辭海》“寧海”條目載:“以臨海且風浪寧和得名。”

寧海系一古縣,除了“寧海”作為正式縣名一千七百餘年無改動外,其他的代稱、別名還有很多,如回浦、寧川、白嶠、丹邱、桃源、緱城等等。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餘姚市

來歷名稱 秦二十五年(前222年),置餘姚縣。1985年7月26日撤餘姚縣,設餘姚市(縣級)。對於縣的取名,古人一般有過四種說法:一為山川說,二為人名說,三為瑞應說,四為物產說。

經查古文獻資料,餘姚之取名應屬“山川說”較為可靠。較早的地理書籍《山海經·南山經·句餘山》條下載:“又東四百里曰句餘(句字讀gou。唐代之後改稱之為四明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晉代的大學問家郭璞在此條下作注說:“今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說:“江水又東經餘姚縣故城南,縣城為吳將朱然所築,南臨江津,北背巨海……秦始皇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其句餘山以名縣。山在餘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至於姚字,今已失傳的古籍《五帝系》一書中就有記載。漢代應劭曾讀到此書,說:“姚水見《五帝系》,固不始於夏之無餘矣。”姚水邊有姚邱,這在《太平環宇記》一書中曾說到:“舜生於姚邱。”姚邱又因在姚水之旁而得名,說明在舜出生之前已有姚邱之地名,故此宋代寫的《元豐九域志》中也說:“餘姚有姚邱山。”由北可知,餘姚之名即裁取了句餘山之“餘”字,姚水之“姚”字,合稱之為“餘姚”。 解放後改用簡體字,把“餘姚”改寫為“餘姚”,沿用至今。


浙江省劃分為6區2市2縣的新1線城市,享有“中國緊固件之都”之稱


慈溪市

來歷名稱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鄮縣置慈溪縣,縣治慈城鎮(今寧波市江北區)。治南有溪,因東漢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而名慈溪,縣以溪名。1988年10月13日,撤銷慈溪縣,設立慈溪市(縣級)。

“東漢董黯,句章人,以孝聞。母病思飲大隱溪水,黯不避寒暑,日跋涉以致。後遷家溪畔,侍母更勤,母病竟愈。人仰其德,鹹稱該溪為慈溪。唐開元邑始建縣時,遂名曰慈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