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新城區

來歷名稱 1954年,西安市進行區劃調整,將12個區合併調整為9個區,由第四、五區及第十區的第六鄉合併組成新城區。因境內有“新城”而得名。

新城原名“王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的為秦王,統率重兵,坐鎮西北,始建王府,府為一城,於洪武九年(1376年)建成。當時秦王府豪華富麗,雄偉壯觀,稱為王城(俗稱皇城)。清初改名為“滿城”,為“八旗教場”。

辛亥革命後,為陝西教督府。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因受國民革命思想影響,改稱“紅城”。同年,民國陝西省政府從北院門移至紅城,並易名為新城。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碑林區

來歷名稱 1954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將第一、二、七區合併成立碑林區,因聞名於世被稱為“金石寶庫”的西安碑林而得名。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蓮湖區

來歷名稱 1955年1月,西安市區劃調整為9個區,第三、第六區合併組建為蓮湖區。蓮湖區因明代秦王(朱樉,明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封秦王)的荷苑而得名。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灞橋區

來歷名稱 1955年元月設置西安市灞橋區,以境內古蹟灞橋為名。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未央區

來歷名稱 1954年9月設未央區。“未央”區名就是來自漢未央宮遺址,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雁塔區

來歷名稱 1954年12月21日,根據西安市人民政府通知撤銷西安市第九區建制,設西安市雁塔區,因轄區內擁有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雁塔而得名。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閻良區

來歷名稱 1966年8月1日設立閻良區,因區境原名為閻良鎮轄地。閻良鎮在元末時形成村落,因最早是閻、良二姓人家聚居築村,故名閻良村。

另一說,閻良二字來源於境內石坊寺的一塊碑石,上寫有“閭閻良善”四字,於是掐頭去尾,村名稱為閻良村。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閻指巷裡的門,閭閻泛指平民老百姓。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臨潼區

來歷名稱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臨河(石甕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遂取名臨潼。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長安區

來歷名稱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因長安鄉為名。據《三輔黃圖》:“長安,本秦鄉名。” 歷史上長安,也曾叫“常安”“大安”等,但基本都取義“長治久安”,體現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2002年9月16日長安正式撤縣設區。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高陵區

來歷名稱 周時築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塬,狀若土山,坡度較緩,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爾雅》中有:“大阜曰陵”的說法,即“大土山稱為陵”。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高陵縣。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鄠邑區

來歷名稱 夏朝時這裡為有扈氏國,是夏的屬國,因此也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商為崇國,周為灃邑,秦代,複名“扈”,後改“扈”為“鄠”,名“鄠邑”。

1958年11月,劃歸西安市。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2016年12月30日,戶縣撤縣設區獲批,正式更名為"鄠邑區"。戶縣是周、秦、漢、唐等十二皇家之上林苑。南部山區森林茂盛,自然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素有“西安後花園”和“銀戶縣”之稱。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藍田縣

來歷名稱 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置藍田縣,據《元和郡縣誌》解釋:因為藍田出美玉,而“藍田”為美玉之一種,故稱藍田縣。


陝西省這個劃為11區2縣新1線城市被譽為“世界歷史名城”


周至縣

來歷名稱 周至縣,原名“盩厔”[zhōu zhi]或寫作“盩庢”,是“山環水復”之義,據《元和郡縣圖志》稱:“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陝西盩厔縣,其地山環水復,因名‘盩厔’。”1964年全國改革生僻字、繁體字地名,於是根據讀音,盩厔改稱“周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